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谢无忌沉默,他并未说出骆氏托人购买的盔甲兵戈是他暗中采购转卖,若说太子府有谋逆之心,那他便是幕后推手。
他绝不容忍任何人伤他妻儿,不论是谁,他迟早要让他们付出惨重代价。
*
次日,谢无忌秘密进宫,将搜集到的证据证词一一摆到姬后面前。
姬后难以置信,原来一直被儿子护在身后的骆氏竟是英王的孙女。
当初福王和寿王奉旨回京,路上遇到刺杀,也是英王余孽所为,为的就是挑拨先太子同这俩位兄弟之间的关系,引起猜忌,激化皇室矛盾。
随后姬后顺着这一条线,将英余孽一扫而空。骆氏被赐死。
后来,也查清了,周社虽有吓唬过先太子周仁,但并不曾亲手谋害他。周仁也不是失足落水而是他一心求死。不过皇储自戕是天大的丑事。作为儿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戕便是对父母的大不敬。这事也就再次掩盖下来,依旧是之前的结论,失足落水。
姬后又以被英王余孽蒙蔽,私藏军械蓄意谋反的罪名,将周社贬为庶民,幽禁于平京城。
姬后到底网开一面,仍愿意认下太子妃许氏肚子里的孙辈。准她的孩子生下后,降一等爵位,仍可享周氏皇族荣华。
太子妃许氏性格平和,安贫乐道,对丈夫不离不弃,毅然搬去周社幽禁之所。
没有了骆氏在身边挑拨,整日的阴谋论,周社的心渐渐平和下来,此后学习音律,画画练字,同许氏相濡以沫,偶有佳作流出,竟活到了八十七岁才寿终正寝。
不过这也是后话了,那时候九皇子周安继了皇位,放了四兄四嫂随了长子去封地安享晚年。他不无感慨的想,若是三兄生来就不是太子,也定会如四兄一样长命百岁吧。
然而,没有如果,身在皇家,身不由己,权力命运的相争,也不是谁人想避就能避开的。
太子周社被废后,又过了两月,寿王周稷入主东宫。
周稷同他的双胞胎兄长完全是两种极端相反性格的人。
他懦弱胆小,事事不愿同人相争。据说被封太子的诏令传到他的封地,他足足落泪了一.夜。
乃至于册封大殿上,他的眼泡都是肿的。
同时高宗皇帝下令,册封谢无忌为太子太傅,教导周稷。
论理,谢无忌和周稷同龄,师徒相称未免有些滑稽,可周稷政务上一窍不通,没有个全心全意的人教他实在不行。
而曾当过周仁太傅的谢孝儒大概是看出了姬后的野心,秉持着不闻不问不参与的准则,索性装病在家,不然的话高宗原打算是想让谢孝儒继续当这太子太傅的。
周稷完全听命于他的母亲,明面上太子监国,实则姬后全权掌控朝政。至此,高宗皇帝大权旁落,不再上朝。
入秋以后,高宗皇帝病情加重,之后一日重过一日,未过年,高宗病故,太子谨遵遗诏,柩前继位,改元宏恩。
周稷本身没什么才能,又是个社恐,每每上朝简直生不如死。他这个傀儡当的十分不敬业,每每朝中大臣争执不下请求陛下裁夺的时候,他都要跳起来,在众目睽睽之下请圣母皇太后定夺。
刚开始还有些一心拥护大周周姓皇朝的大臣气得吹胡子瞪眼。后来渐渐习惯了,但凡朝政大事需要决断,都习惯性的绕过皇帝直接找太后决断。
有了新皇帝,同之前也没什么分别。
渐渐的民间也有些歌谣传出,不过都是对太后有利的传言,百姓的心里也只知太后不知新帝。
谢无忌见时机成熟,劝说周稷退位,主动禅让皇位。
周稷早有此意,在他刚刚当太子的时候就主动同母亲说过,说他没能力当不好太子,应该将这个位置让给有能力的弟弟们。
当时姬后以“长幼有序”给拒了。
后来谢无忌成了太子太傅,二人渐渐熟络,太子也流露出退位让贤的意思。因为谢有思经常找九皇子玩耍,九皇子又被他带着经常来找谢无忌。俩孩子在周稷眼前晃悠的机会也多了。谢无忌时常当着周稷的面考校俩孩子学问。有一日,周稷竟突发奇想说:“安儿聪慧,这皇帝应该他来做!”把谢无忌吓得,接连劝他稍安勿躁,他会给他想办法,摆脱皇位桎梏。
如今时机成熟,周稷听了谢无忌的话才恍然大悟。
初听难以置信,再细细回想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是他自己一根筋居然没看出来。
谢无忌亲自为他撰写了一篇可谓情真意切的文章让他熟练背诵。
三日后的大朝会上,周稷忽然于文武百官面前,朝姬太后下跪,自称愚钝,不堪大任,自愿禅位,请圣母皇太后临朝,执掌大权。
周稷言辞恳切,字字珠玑,句句在理,引经据典,居然让人一时无法反驳。
以白驰为首的姬后一党立刻下跪请愿。
谢无忌不动声色暗中观察,反对之声并不强烈,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选择沉默不语。
姬后并未接受,而是安抚了周稷一番。
这一消息也不知怎么的传到了民间,后来平京城接连发生了两次声势浩大的请愿活动,先是数百名百姓在街头游走,高呼“圣母临人,永昌帝业”,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渐渐的有成千上万人“自愿”加入队伍,口号渐渐变成了“请革命,改帝氏为姬”。呼吁姬太后登基称帝。最后情愿的百姓越来越多,连文武百官以及皇帝都加入了情愿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