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国色无双(121)+番外

其中有一封上说到江南发了水灾,淹了不少村庄,许多村民都在水灾中流离失所,是了性命。奏折上所呈的数据,死亡的民众估计有两万人之多。

景墨的心不由一揪,立刻将张小全叫了来。

“传朕的旨意,告诉户部尚书,立刻查清江南水灾遇难村民的名单,朕要马上看到。”

户部尚书得了圣旨,自是不敢怠慢,立刻查了起来。但这死伤者名单又岂是那么容易查清的,直过了七日的功夫,才将一份还算完整的名单放到了景墨的面前。

厚厚的几大本,一万七千多个名字。

景墨居然自己一本本地翻看了起来,张小全想要劝他去歇着,找几个人来帮着看便是了,景墨却摇手坚决道:“不用。”

张小全在心中暗道:皇上也是个颇有执念的人啊。他这么找,还不是想确定皇后是不是安然无恙。

在找了一整个晚上之后,景墨在某一本的名册上发现了一个名字:段逸琪。

段逸琪死了?在这次的江南水灾中丢了性命?

景墨身子一震,瘫倒在了座椅之上,心里是一种说不清的复杂感受。

当初,他听闻无双嫁给逸琪的时候,的确恨得想要杀了他,只是现在在这本名册之上看见了他的名字,那种感觉却又是难以言喻的,竟有一种淡淡的悲痛。

这个时候,他想知道的,是无双过得怎么样。

在又过了五年之后,景墨决定再次下江南。

一来是去视察江南水利的兴修情况,二来,也是想看看无双此刻过得怎么样。

江南水乡此刻真的是被淹在了水中,虽说已经在努力整修,但看起来却仍是满目疮痍。

依然是当年来过的小村子,依然是当初来过的小屋子。

只是站在门外,却仍是少了一点踏入的勇气。

“你是谁?为何站在我家门前?”景墨回头,身后是一个十多岁大的男孩儿和一个女孩儿,他们手里抱了些米粮,朝景墨问着。

景墨看见他们百感交集,当初见到这一对龙凤胎的时候,他们还是只有五岁的孩子,现在却已经长高了这么多了,只是他们当然已经不记得景墨了。

“我是……我是你爹的朋友,听说他出了事,所以特地过来探望的。”

男孩儿一脸疑惑:“我爹?”

女孩儿在旁接嘴道:“从小到大,我们只有娘,从来就没有爹。”

景墨心中一震,孩子是不会撒谎的,若是照他们这么说,那当初段逸琪所说的话就是骗他的了。

再仔细看去,那男孩的眉眼之间的确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这对孩子难道竟是他的?

景墨心头大痛,忙抓着男孩的手问道:“你娘呢?你娘在哪里?”

“娘去菱香阿姨那儿了,你到底是什么人?”

男孩儿见他一会儿悲一会喜,举止古怪,心底也生了几分警惕。

“爷……”张小全将他拉了开去,劝道,“爷千万别这样,小心吓着孩子。”

“小全,他们是我的孩子,当年无双是骗我的……”景墨心中大是激动,竟流出了泪来,“我要带他们回去,我要立这孩子当太子,还有那个女孩儿,我要他当大沂朝最尊贵的公主。”

张小全怎能不知景墨的心意,但若是他这样做,又会遭来多少非议?

“爷,夫人怕是不会答应吧……”

景墨愣了一愣,问道:“小全,此话怎讲?”

俗话说当局者迷,景墨一时心旌激荡这才没有想清其中的利害关系。

无双当年离宫执意不肯回,景墨无奈才发了诏书说是皇后疾病缠身,已经殡天,后又新立了皇后。

现在无端端的多出一对子女来,的确很难向天下人解释。

而且他和无双之间的矛盾依旧仍是无法解决,至少是现在。

张小全的一句提醒,就如一盆凉水泼在了他的头上,也令他渐渐的想清楚了。

景墨走到男孩的身边,解下手中的玉环交到了他手中道:“孩子,这东西你替我拿给你的母亲。再说一句话,替我转达给她。”

“什么话?”

“你告诉她,若是她还念着当年琉璃苑中的少年,就再给他十年的光景,十年之后,他定会抛下一切来这里找她。”

男孩似懂非懂,但这些话却是都记住了。

十年,他的皇儿就已经长大可以继承皇位了。

那个时候,他便能放心地卸下所有的担子,到这里来寻他的无双。

只要那个时候,她还念着他,还爱着他,那他便要用剩余的生命还她一个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承诺……

作者有话要说:本来想全部完结的,但应一些读者要求,再加1~2篇番外~~么么大家

67

67、番外2 ...

时光匆匆如流水,屋外的风景不知变化了几回,天上的流云聚了又散,树上的花儿谢了又开,少女也已经苍老了红颜。

“无双,该你走了,想什么发愣呢?”

屋子里沏着两杯香茶,无双支着脑袋眼睛望着棋盘却似乎有些出神。

对面的男子温润一笑,见她仍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便不再做声,垂下手来,静静地等着。

过了好半晌功夫,无双才蓦地回过了神,见赵延林正一动不动盯着她笑,才发起窘来,笑道:“我可是走神了,让你笑话了。”

一边说一边手中拿起一颗棋子要摆下去。

手却被赵延林拉住了,转而轻轻握在了掌心。

“无双,有什么心事不妨告诉我,我们之间是有什么不能说的吗?”

四目相视,盈盈柔水之间,无双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和赵延林初初相识的时候。

五年前景墨曾来找过他,但是他们之间已经再也没有办法回到过去,所有的美好回忆都被烙上了“曾经”的印记,令人唏嘘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