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夏歇(188)

作者: 计尔 阅读记录

她愣住:“为什么这么多?”

他神情沉静,淡声:“顺路看你爸妈,带上我的一份。”

夏仰许久没见到外婆,从墓地回来的一路上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缓解生疏。

印象里外婆本来就不善言辞,不爱像其他老太太那样凑堆聊天。

老人以前是文工团干部,下乡认识的夏仰外公。两人一直是乡村干部,退休后才搬到申城镇上来住。

现在丈夫去世,城市里也没有她的一席之地。不如返乡,至少村里人还记着她。

外婆买了明天中午回乡下的车票,留他俩在这住最后一晚上。

夏仰回来帮忙处理了这套老房子的交接,傍晚去了海鲜市场买晚餐食材。

申城南汇区这里的镇也靠着海,但内陆海和香港那边的海截然不同。城市排水导致这里的海更像是江河的颜色,浑浊中透着黄泥。

段宵来申城的次数不多。

就算是办事也只是在市中心待。

南方城市气候和北方相差挺大,尤其是方言这一块就够让他纳闷的,完全听不懂这些吴侬软语。

在菜市场那,夏仰在挑空心菜,听见身后卖虾的大妈在闲聊。大概是觉得她是张镇上的新面孔,也好奇。

“小姑娘蛮趣个,农似啊里额宁啊?”(小姑娘蛮漂亮,是哪里的?)

夏仰笑笑:“吾丝奔地宁。”(我是本地人。)

“侬男朋友也丝?”

大妈看向她身后的男生,又啧啧地赞叹他长得好高、帅气。夸她眼光高,很会挑。

段宵这张脸虽然英气逼人,看着凶戾。但装模作样起来还是老少通吃的,唇红齿白,客观基因的好看就摆在那了。

但夏仰只摇了摇头,没再多说。

听不懂归听不懂,可被提到还是有感觉的,段宵拽她袖子:“说我什么呢?”

夏仰脱口而出:“说你十三点。”

“…”

一句话把段宵给干懵了。

他愣了下,对超出自己知识范畴的事物保持距离。

过了会儿,他追上去揽过夏仰肩膀,提走她手上的几个菜袋子,又恶劣地捏她脸颊:“什么十三点?”

他查过手机,知道是被骂了。

夏仰沉重了一天的心情好了点,没跟他计较。

他们正好走到卖蚌的小水池一角,有人在现场开蚌珠,拍着视频,一颗颗珍珠从蚌壳肉里被开出来。

旁边有围观的,在问珍珠怎么卖。

夏仰看着其中一个呼声最高的蚌壳,居然开出了一紫一白的珍珠,颜色鲜亮。

她刚要上前一步,就被段宵拉走。

“我看看怎么了?”她闷闷道,“你不觉得很新鲜吗?”

“你是不是还想买?”

夏仰撇嘴:“很漂亮啊,买几颗也不是不行。”

“小夏同学,早就让你多读点书。”段宵牵住她手,坏心眼地科普道,“开出两种颜色的不可能是真蚌,你老了不会是被人骗去买保险的那一批吧?”

夏仰语塞,抱怨地开口:“…长张嘴就会嘲笑我。”

他顺嘴接道:“还会舔你,要试试?”

“…”

段宵的流氓言辞在老人家面前收敛许多。

他还记着夏仰来之前交代的话。

只半真半假地跟老人家说自己家刚搬来申城,之前和夏仰是高中同学,正好碰上了,就顺路过来给外婆搬行李。

结果晚上吃完饭,外婆就给他出了一个难题:“那个小房间里,还有前不久老家那边送过来的玉米,都是地里新鲜栽的。带不走了,你要不要带回家?”

“…”

可他俩都住在京州啊。

那些玉米是老家的人租用了他们的田地。上周听闻外公去世,特地在奔丧的时候运过来的,足足堆了半个房间有余。

夏仰本来还在厨房洗碗,一听这话,正要出来拒绝,可段宵答应得比她快。

“成啊。谢谢外婆,我爷爷最喜欢吃玉米了。”

外婆看着他一身打扮和气质也知道是有钱人家的小孩,又问道:“不会嫌弃吧?”

段宵真要讨长辈欢心,还是会聊天的:“您哪儿的话,水培、土培都不如乡下自己种的健康。”

“那你过来,我先给你准备几个袋子装好。”

老人缓步走向那间小房间里。

夏仰急忙跑出来,拦住他,小声说:“你答应她这事儿干嘛?没人要的话,她会找老家的人过来搬走的,你别浪费粮食了。”

“谁说我浪费?”段宵已经在给成叔发消息,让人安排,“回京州走高速也就十三个小时,我爷爷真的爱吃。”

“…”

他揉乱她头发,往房间里走:“行了,我先进去帮忙收拾。”

杂物间阴凉,那些玉米都是还裹着苞叶的,新鲜,芽嫩,有股贴近泥土的芬香。

老人家给的袋子是米袋,结实又能装。

她带回家的行李也不是箱子,而是类似于包袱的两大包东西。

段宵装好那几袋玉米,视线胡乱地扫到包袱旁边的一个木盒子那。

外婆也正好扫干净地板,直起腰来,看他盯着那不动,解释道:“是她外公的骨灰盒。”

段宵点了点头,又问:“怎么没埋在那片墓山?”

“叶落要归根。”老人拿着块布把盒子盖住,叮嘱道,“不要跟夏夏讲,她是个重情义的孩子,没来过我们那个乡下。要是知道外公墓地在乡下,每年都会跑一趟的。”

“好。”

“其实女孩子心硬一点才是好事。可怜她亲人少,我又帮不到她什么。”外婆言语里带着点担忧,“你在追她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