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秦始皇来了这题也选A(264)+番外

作者: 炭烤肥啾 阅读记录

“而且这里面还有个很冤枉的人,就是湘王朱柏,其他几个藩王确实是不怎么干人事,但是朱柏算是实打实的冤死在了朱允炆手上。而且朱柏是这场削藩受害者里唯一的贤王。关键是削藩削到最后,作恶多端的一个没死,唯一一个贤王倒是让朱允炆弄死了。”

【秦始皇】嬴政:精心挑选的继承人。

【汉武帝】刘彻:这算什么?无效削藩?

【唐太宗】李世民:怪不得被人反了,这不是自找的吗?

“面对朱允炆的种种动作,朱棣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而且朱棣本身自己打过的仗也不少。但朱允炆这边明显的就是一个无人可用的状态,而且在这个时候他还下了个旨意,勿伤其叔。”

【秦始皇】嬴政:该狠的时候不狠,不该狠的时候瞎狠。

“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来朱允炆这边就没什么武将可用,加上他这个人还有一点重文轻武,完事他还下了这么个旨意,理所应当的,朱允炆的军队被打得节节败退,被朱棣杀进了都城。”

“但是不得不说,朱棣当皇帝确实比朱允炆要成功很多,至少朱棣做事他不优柔寡断。而且他跟朱元璋一样,一门心思往北边打,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总共往北边北伐了五次,朱棣同样也亲征了五次漠北,可以说父子两是一脉相传的爱上战场。”

听到这,岳飞本就不太开朗的心情变得更加郁闷。

北伐北伐。

都能北伐。

诸葛亮可以北伐、太祖皇帝也可以北伐、就连后面的明朝都在一门心思的北伐。

只有他。

只有他不能北伐。

那天上完课以后赵构跟疯了一样拼命的召岳飞回去。

要是放在平时,岳飞肯定就听命回去了。

但这次他只回了赵构一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岳飞不明白。

为什么他们宁愿跟金人低头也不愿意自己挺直了脊梁骨。

不过他也不需要明白了。

其实言羽阳说的一点都没错。

赵构从没对他北伐给予过什么支持。

但没人说过,北伐一定要有来自皇帝的支持才可以北伐。

昔年祖逖能凭借一己之身组建军队收复失地。

今日他岳飞也同样可以。

左右赵构往后也不会给予他什么助力。

那他听不听赵构的,好像也没那么重要。

他只要能把金人赶走。

就可以了。

赵构如果真的一门心思铁了心要杀他。

那他也不会反抗。

岳飞自认无论是言羽阳嘴里的他还是如今的他。

都已经足够对得起家国天下,对得起公道大义。

他问心无愧。

也自认无悔。

“朱棣即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他大侄子颁布的法令全都给废除了。有改成他爹在的时候颁布的法令,除此之外,他还额外搞了一个东厂出来,帝位直接凌驾于锦衣卫之上,只不过这东厂里面呢,全都是太监。”

“可能朱棣搞东厂的初心是为了让锦衣卫和东厂互相牵制,不让锦衣卫一家独大,但是这种机构,特别是还都是太监。前朝有多少宦官乱政的事咱们这里就不提了,但是到了后面东厂成为明朝的一大隐患这是必然的。”

“明朝到这时候,其实都还在稳中向好,朱棣甚至还开创了永乐盛世,明朝总的来说还是处于一个向上的阶段。”

听到老四这么能干,朱元璋心里稍微舒服了一点。

朱棣搞政变篡位已经是既定事实。

过了这么久,他就算是再不能接受也必须接受。

这会听到言羽阳夸他儿子。

心里还有点隐秘的爽。

“接手朱棣皇位的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短,但他能力也不错。而他儿子朱瞻基就更不用提了,朱棣的心头肉、好圣孙,跟他爷爷一样,也喜欢御驾亲征往北边北伐,唯一的缺点就是死的早了点。”

“然后,大明的运气好像就到此为止了。”

朱元璋:?

等等。

这才哪到哪啊?

怎么就到此为止了?

“之后的明朝皇帝就基本上呈现出了一种青黄不接的状态,而且他们还都有同一种特质,短命。虽然后来的大明有几位名臣接二连三的给大明续了好几口,但皇帝不管用,臣子再怎么续命,气数也就到那了。”

【秦始皇】嬴政:哦——转折来了——

【汉武帝】刘彻:才换五个皇帝就急转直下气数已尽了?啧啧。

【唐太宗】李世民:怎么个气数已尽法啊?

“到了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真的就跟基因突变了一样。”

“刚刚说过朱瞻基唯一的缺点就是死得太早了,他死的时候朱祁镇才七岁。虽然这时候三杨还在,也稍微能跟着辅佐一下。但再怎么样,三杨也只是臣子,手伸的再长,也没法伸进宫里,而这时,朱祁镇身边出现了一个叫王振的宦官。”

【汉武帝】刘彻:宦官两个字一出来,朕就已经能对后面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出一些预测了。

【唐太宗】李世民:朕觉得这个叫王振的跟朱祁镇估计是半斤八两。就算没有这个宦官,他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朱祁镇对王振的态度可以说像是被猪油蒙了心一样,别人说的话,朱祁镇根本听不进去,而王振看透了朱祁镇这个人的本质,溜须拍马,句句都往朱祁镇心坎上戳。”

“朱祁镇对王振宠信到了一种什么地步呢,别人弹劾王振他不管,王振残害忠良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把揭露王振罪恶的人给凌迟处死。而且朱祁镇在位期间,起义十分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