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秦始皇来了这题也选A(334)+番外

作者: 炭烤肥啾 阅读记录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伴随着八爷党与年羹尧的一同逝世,雍正将权力彻底收拢于手。

【明太祖】朱元璋:不对啊,这不还剩个隆科多吗?

【明太祖】朱元璋:他没把隆科多一块弄死?

言羽阳:......

不愧是杀功臣杀出经验来的人。

一下子就找到重点了。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隆科多当然也是也没有被放过。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但是他比年羹尧稍微多活了那么几年。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雍正六年的时候才死,而且隆科多不是被雍正赐死的,是圈禁的时候死掉的,虽然都是失宠于皇帝吧。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之后雍正就开始大搞改革。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他就是活脱脱的卷王一枚,用古代的话来说,大概就是忠臣们最想要的那种很勤政的皇帝。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他不但自己勤政、甚至还带着怡亲王两人一块勤政。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最后怡亲王是办事办的活活把自己给累死了,雍正也没好到哪里去就是了。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史书上说的是离奇死亡,但是我觉得十有八九就是累死的。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满打满算总共就当了十三年的皇帝,虽然雍正死的时候也有五十多了吧。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卷归卷,雍正的政绩也是实打实的给做出来了。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除了摊丁入亩、他还搞了改土归流、耗羡归公、养廉银等等。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除此之外,他还给清朝带来了一个新的立储制度,叫秘密立储。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其实清朝起名都还蛮字面意思的,很好解释,而且这个制度还蛮不错的,如果不想自己的立储口谕被别人偷偷篡改的话,你们其实可以学习一下。

【汉武帝】刘彻:说说看呢。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所谓秘密立储制度,就是提前把自己心仪的皇位继承人写下来。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毕竟雍正自己也算是储位悬而不决的受害人了。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这个储君的名字写下来之后,把他藏在自己的寝宫里的牌匾后面。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当然,后来雍正搬去养心殿睡觉以后,乾清宫就不是寝宫了。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这个制度的好处就是储君完全由自己决定,大臣根本就插手不了,不管你是想立长子、嫡子、又或者是在你眼里很贤能的孩子都可以。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不过说到底呢,这个秘密立储制度还是得在皇权集中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换成那种宦官横行的朝代,你前脚放好后脚就给你篡改了,也不是没有可能。

【秦始皇】嬴政:改土归流、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又是什么?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那边的土司制度。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我们之前说过,土司就是少数民族自己管自己。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虽然明面上都是受朝廷管辖的,但等到朝廷真的有难的时候,会不会去支援其实都看土司的良心,而且还很容易动不动就发生土司叛乱。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废除土司世袭制度,改为朝廷调派官员管理后,也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当地经济发展,是很重要的一个政策。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至于耗羡归公,则是雍正想出来的一种对抗贪污的政策。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征税的时候不是会多收一点嘛?说是用来当损耗什么的。收粮的时候叫雀鼠耗,收钱的时候就变成了火耗。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多收出来的这一部分呢、要是真的有损耗,那就补进去,但是没损耗的话,最后也不会进到国库里。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进了谁的口袋自然不言而喻。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后来税收被折成现银,要从碎银融成银锭,就更好在这里搞小动作了。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但是税收得太多了,底下人活不下去,这个东西他也是不合理的。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一个火耗直接收到八成,跟抢钱也没什么区别了。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甚至这个多出来的火耗跟以前一样也还是在地方官员手里。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火耗归公顾名思义就是把原本属于地方官员自己掌控的火耗收归国有。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抛开前面的摊丁入亩不说、这下火耗归公又彻底动了地方官员的蛋糕。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但是动了也就动了吧,谁也不敢说个不字,毕竟比起钱,还是头上的脑袋更要紧。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正好这时候主理户部的还是雍正的好帮手怡亲王,火耗归公就能实施得更顺利了。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至于养廉银这个东西跟火耗归公其实也是分不开的。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养廉银他就是是用地方的火耗或者赋税发的。

【帝师一号】言羽阳:[语音]养廉银养廉银,从他的名字也能听出来雍正搞这个制度的初衷,而每个官员能拿到养廉银的数额则是自身平时俸禄的十倍甚至于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