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妻逃亲,疯批相公不撒手(238)
众人都走了,梅林还留在那里,他捡起了盛凌云扔在桌上的一幅画,眉头皱了皱。
如果高丽和大梁打起来了,他是向着高丽,还是大梁?
梅林心里的那杆秤,动摇了。
跟着戚柏松的队伍,他也一起回到了宁州,只是他没有回衙门,而是去了一个酒楼。
一进去,就看到宋子文正在悠闲的喝酒。
“你什么时候来的?楚夕被吕家的人抓走了,你知道吗?”
宋子文不知道,眼眸紧缩:“什么?你怎么确定是被吕家的人抓走的。”
梅林沉吟片刻,抬起深邃的眼眸:“其实我是亲眼看到的。”
宋子文一把揪起梅林的衣领:“你怎么能这样?就算你再也野心,楚夕可是你的救命恩人,你怎么能眼睁睁的看着她被人掳走,视而不见呢。”
梅林稚嫩的脸上闪过一丝悔恨。
“我没想到倭国人如此卑劣。”
宋子文用力掼了梅林一把:“吕家的人都在吕家村,我去救人……”
梅林把他一把抓住了:“盛凌云带着人已经过去了。”
宋子文推搡开梅林阻挡的身体:“盛大人有盛大人的法子,我有我的法子。”
毕竟在宁州,离宋家的苏城最近,宋子文刚开始自己做生意,就是从宁州开始的。
对宁州的了解,比盛凌云多一点,尤其是吕家,宋子文在宁州生意上的老对头。
第203章 疯比盛凌云
宋子文的酒楼和吕家的茶楼,挨得很近,可吕家从来不从宋家进货,他们的货源除了苏城的盛家,就是倭国。
吕家茶楼总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来吸引宾客,宋子文知道其实就是倭国的破玩意儿,他很瞧不上。
只是他是一介商人,没有想到叛国奸细的事情上。
作为知府的盛凌云,政治敏锐度要比作为商人的宋子文灵敏的多。
宋子文说的没错,盛凌云有盛凌云的衙役,他有他的办法。
很快,宋子文就打听出来,楚夕被带到吕家村的事情。
独自一人,一剑一马,来到了吕家村。
远远的,他已经看到盛凌云带着府衙,正在跟吕家村的人对峙了。
盛凌云神色漠然,眼神凌厉,他此次来只为一件事,把楚夕救回去。
带着手下来到吕家村,吕家族长接到消息赶紧出来迎接。
盛凌云微微眯着眼睛:“你们见本官,因何不跪?”
吕族长左右看了看他的子侄们,他不跪,是因为他是倭国人,没有跪拜大梁官员的道理。
可他的子侄却是大梁人,眉眼低了低,他拄着拐杖,刚准备掀衣袍下跪,就听吕三叔说:“回大人,父亲已经七十有余,律法规定,可以不跪。”
盛凌云眉间一沉:“胡说,我们大梁何时有这样的规定,本官怎么不知?”
吕三叔心里慌了一下,他搞错了,倭国有这样的规定,因为倭国人也学儒学,更加注重孝道,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不但可以免除跪拜之礼,甚至可以享受国家的供奉。
那是因为倭国太小,人口太少。
大梁地方大,人口多,要有这样的规定,岂不是皇上都要给他们礼让。
吕族长赶紧跪了下去:“他不懂律法,让大人见笑了,吕家族长恭迎大人。”
盛凌云就算是再心急,也不能无缘无故的进到吕家村去搜查楚夕的踪迹。
强行压着心里的愤怒,盛凌云从马上跃了下来,什么也没说,大步往吕家村走去。
“本官来到宁州后,各个地方的都要视察一遍,今日来到了吕家村,吕族长烦劳一起讲讲吕家村村民的生计吧。”
吕族长其实早就知道盛凌云早晚会来到吕家村。
作为一个地方的父母官,盛凌云是兢兢业业的,他从来没见过那位知府亲自下乡,躬身耕田,分析土壤,与老百姓商量粮食种植的事情。
但是盛凌云做到了。
他刚来的时候,吕族长以为他跟从前的知府是一样的,把倭寇赶跑之后,开始大肆税收,贪图享乐。
但是盛凌云不一样,一边带兵赶走倭寇,一边把乡下老百姓真实的生活都视察一遍。
吕族长紧跟在盛凌云身后,细细的解说。
“我们吕家村主要是靠耕地为生……”
盛凌云一边走,一边细细观察村子里的房屋,不得不说,宁州的几个乡村,吕家村算是比较富裕的。
老百姓住的房子都是青砖灰瓦,高墙大院,他们的穿着都比其他村民规整些。
种地的老农都有布鞋穿,门口跑的孩子们都是细细的白棉布,五六个孩童身上都有银项圈,银手镯。
照顾孩童的妇女身上,也都多多少少带着首饰。
吕家村的土地侍弄的也不错,如今正值盛夏,一大片一大片的稻谷都低垂着头,一看就是个丰收的年景。
走着走着,盛凌云来到了一所学堂,只可惜,学堂的门被锁上了。
“你们村子自己有学堂?”
吕族长点点头:“从前有的,族里出了个秀才,村子里人十分有脸面,附近村子都把孩子送我们这里读书。”
盛凌云凌厉的眼神扫过吕族长:“是吕青青的父亲,吕秀才吗?”
吕族长低垂着头:“正是。”
盛凌云:“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真是可惜,对了,听说他的女儿跟我们盛家还有一门亲事。”
吕族长猛然抬头,仿佛才想起来,这位知府似乎也姓盛。
可这位大人明明是京城来的,而且路经苏城的时候,跟苏城盛家并无瓜葛……
难道是他的消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