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妃重生:殿下,我有病(213)
数日后,风言风语的,就吹进了寿康宫。
“什么?这丫头,想当第二个永欢么!”太后听了一位嬷嬷的密报,惊得差点从宝座上滑下来。
嬷嬷陪笑道:“太后说笑了,这不是才有苗头嘛,和永欢公主,到底还是大不同的。”
当然大不同了。永欢可是豪放多了,这会儿太后的心里还被大船上的“三人行”阴影所笼罩,最怕的就是这些公主再出些丑闻,那就更难嫁了。
其实她心里也不是完全没人选,比如王丞相的侄子就不错,出身名门世家,听闻才学也好、长相甚佳,只是年龄小了些,和永柔同岁,原本也不是最佳人选。但和崔海霖一比,重家世的太后就觉得小王显然更好些。
听说永柔与崔海霖过从甚密,甚至还私下传递信物,太后觉得此事有点刻不容缓了。当即宣王丞相进寿康宫。
这王丞相跟随正衡帝多年,与太后也已经老相识,熟门熟路地就来了。
太后赐了座,绕弯子问了些政事,察觉丞相大人不像以前那样敞亮了。毕竟如今皇帝还在“苟延残喘”,太子又正“事必躬亲”,容太后插手的余地也不算太大了,丞相大人有些遮掩也属正常。
略聊了些,也就不客气地步入正题,问起他侄子来。
王丞相立刻表示,那小子好着呢,今年打算参加科举歷练歷练。科举结束,不管是否得中,都要成亲了。
皇太后暗自一惊,这王丞相竟主动提到“成亲”,这是什么意思?
精明如太后,立刻就猜到王丞相只怕已经看透了自己宣他进宫的用意。主动提,是为了堵住太后的嘴,让她不好意思再开口。
太后不悦,王丞相避婚之意也太明显了,对于这种先发制人的策略,太后不接。
她问道:“哦?打算成亲了?没听说订了哪家姑娘嘛。”
王丞相解释,是订了他母亲那边的一个表妹,书香门第,是个温柔娴雅的好姑娘。刚刚举家迁到京城,为的就是和京中联姻。
皇太后简直想吐血,憋了半日,悻悻地道:“之前哀家可是跟你吹过风的,这孩子既入了哀家的眼,哪有私自婚配的道理。”
王丞相一听,立刻哆嗦着就跪下,大唿“微臣罪该万死”。
又说侄儿生了一场病,已是万万当不起太后关注,急着订婚也是为了冲喜的意思。不过,冲得很有效,病情很快退去,如今正全力准备考试。
太后真正无话可说,心里将王丞相埋怨一万遍也没用了,哪怕是贵为太后、连皇帝都要在儿女婚姻上听从她的安排,但她也不能将已经订婚的男女生生地拆散啊!
俗话说: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
太后这次是真的受制于人了。
第199章 必须前途无量
从王丞相这儿绝了念头。太后不由得认真考虑起崔海霖来。
虽说秦琰和尹皇后都说崔海霖不错,但太后觉得,他们私心太重,说起话来难免有些偏颇。
要问工部的人,自然就要找工部尚书。尚书大人有备而来,却又要装作全然无知。
一本正经地请安,一本正经地平身,一本正经地寒暄,一本正经地切入主题。
——哀家找你来是有事儿啊。
——嗯嗯嗯,太后请吩咐,微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这夏天来了,黄河汛期啊,真叫人不安心,没淹吧?
——当然没淹了,必须没淹啊。这大河改道的工程,是太子主抓的,虽工程正进行中,没有个三五年结束不了,但三个县的人,冬天就开始迁徙了,腾了老大一块地方出来。
——嗯嗯嗯,反正治河的,哀家不懂,听上去很完美,只要执行起来也这么完美,一切都好说。
——那肯定,太后放心,再完美的计划,实施成一坨****,那就只是一坨****了。
——那个崔国桢的儿子,叫什么来着?改道不是他提议的么?
——装,太后您就装吧,您最近还能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崔海霖?当然微臣不会拆穿你的小心思,微臣配合您。嗯嗯,崔少保的儿子叫崔海霖,很是能干的年轻人啊,前途无量,必须前途无量。
——听说他一着急,说话就会结巴,这样的人再能干也有限吧……
——哎哟太后,治河靠脑子,不是靠嘴,虽然他着急起来会结巴,可您就不能让人家别着急嘛。再说了,户部那谁,人还是个跛子呢,太后您怎么说来着,脚跛有啥关系,脑子不跛就好,户部哪个记性有他好?哪个能不用翻账簿就将三年内的大宗进出项过个滴水不漏?那谁可没少得您夸奖!
——蠢货,崔海霖和那谁能比么!那谁是做账的,哀家管他跛不跛,可崔海霖是要娶哀家孙女的,要是结巴,孙女岂不是受罪?算了,跟你也说不明白,没必要这么敞亮,反正,哀家会好好把握。
太后双眼一眯,其实已经不太和善,工部尚书不像德高望重王丞相那样必须给面子,问了一些崔海霖的情况,挑了一堆的毛病,然后,就将尚书大人给轰走了。
尚书啊,六部的一把手啊,大良朝的栋梁啊,就被太后这样萝卜不当小菜地碾压,按理应该是负手而去的。
可尚书一点没计较,几乎是哼着小曲儿离开了寿康宫。
太后决定问问目睹了这一切的贴身嬷嬷,嬷嬷们却也奇怪,都觉得其实还不错啊,既然他们两个情投意合的,崔海霖条件虽不顶尖,也还可以凑合了,不能再拖了,万一公主一个不高兴,想不开怎么办?
不至于吧,就永柔那个小脾气,耍耍性子成,哀家就不信她真敢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