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太平歌(285)+番外

裴荀摇头:“陛下身体等不要那么久,到时候才是起乱的时候。”

裴荀太知道权力交替中出的乱子了。

“我知道,太微宫那边暂且没出事,就不会有事。”

当晚回了太微宫,赵幼澄还在整理最后的书册,见两日都不见人的裴岘回来了,问:“陛下要动兵了吗?”

裴岘看她一眼,摇头:“没有。”

赵幼澄好奇:“那是出什么事了?”

“江南来的消息,漕运上在查去年江南粮价的案子。”

赵幼澄面无异色,问:“是有什么不对吗?粮价降下来是好事啊。”

裴岘顺着她的话,点点头:“是好事,但这种事,不好说。毕竟能操弄粮价这样的本事,不是谁都有的。”

赵幼澄没等到冯唐的消息,所以并不知道朝中已经有人开始弹劾裴岘。

她根本不在意说:“要是能整治吏治,何必让江南大族乡绅们猖狂成这样,连富庶的江南都盘剥百姓到这等地步。”

她言语中都是不屑,可见对陛下整治江南是看不上的。

裴岘心里好笑,又觉得她窝在这等地方,有些可惜了。

都说赵诚早慧,她丝毫不比赵诚差。才十六岁的年纪,能收割江南世族几百万两白银而全身而退,他都未必能抓得住这种机会。

裴岘也只是问了句,不想她起疑心,不再提起了,站在她身后看了眼她整理的东西。

她写东西很认真,尤其绘制堪舆图十分了得。

“若是改日我需要地图,一定找你绘制。”

赵幼澄丝毫不吝啬:“那你需要带我去看山川河流,我总要看过才能绘制出来。”

“你这些不都是参照地方舆图绘制出来的吗?”

赵幼澄否认:“有参照,但更多的是,我看了每个人的游记,根据记录推算出来的,比如我路过江都,水陆山川,从北上的运河沿岸开始绘制……”

裴岘听到最后问:“你一路上不是病着吗?”

赵幼澄仰头看他一眼;“我病着,和我一路上记录山河地理并不冲突。”

裴岘伸手摸摸她的脑袋,心里轻叹了声。

十一月十九日安成公主大婚。

陛下在西苑受公主拜别,第二日左书房中内阁议政。

这是停了大半年的议政,再次开始,主要议继承人。

所以这次也多是沉默,马廷庸一反常态,选了太平王。

吕大人这次选了庆王一脉,而张玉提起了驸马裴岘被弹劾一事。

赵晖淡淡应了声:“此事暂且不提,今日主要议择嗣继承的事。”

第117章 年底

◎太子初定◎

左书房中气氛不自觉的低沉, 便是陛下脸色也不对,但没人敢说什么。

马廷庸表达了太平王继承正统后,周宪实依旧一言不发。

赵晖问:“周卿以为如何?”

周宪实被点名, 按理说他是拥立太平王赵诚的中坚力量。

但这几个月来, 周家闭口不提太平王,也不曾入宫和周太后有过任何交流。

但周家属于太平王一体系,是不争的事实。

“此时臣不当提议, 应避嫌。”

赵晖看他一眼,淡淡说:“不碍事, 朕想听听你的意思。”

周宪实长话短说:“按先例,是要择文敬太子一脉的。”

他一句话将结果钉死在这里, 且毫不避讳。因为他知道, 他选不选赵诚都没有用, 康亲王等人已经定下了, 现在只是清理赵诚身边不安定的因素。

陛下要带着储君,开始为储君铺路了。

而他若是稍有不慎, 就是第一个被清出局的人。

他想了又想,才说:“眼下除了上京城,对择嗣继承一事炒的不可开交, 更有甚者, 在讨论将来记载‘还政于嫡支’,还是过继继承,若是将来有了争议,宗庙上不好记载。”

子嗣向来是重中之重,更不能混淆血脉, 赵诚肯定是文敬太子的嗣子, 嗣子不能过继。

赵晖也知道过继赵诚, 不现实。再者他不想承认‘还政于嫡支’这样的鬼话。

左书房议不出结果,但周宪实将话挑到了明处。

因为无人表态,康亲王和廉亲王等人不在,勋贵们也不在,这件事内阁不可能定下。所以最后话题又到了裴岘操弄粮价案上。

何静生的奏折已经到了,赵晖始终没有下决心处置裴岘。

实话讲,何静生手里的证据,还不足以压实就是裴岘所为。

但何静生说了一句:裴蕴玉之过,不单单在粮价,他几次往返江南,对江南的控制非众人所知……

赵晖看张玉的弹劾,见内阁中无人为其说项。

他也不想赵诚对裴岘太过亲近,他能用裴岘,但赵诚不可以。

其中的道理,赵诚大约是知道的。

赵诚的聪明,他很喜欢。

但大约是太聪明,赵晖总有种遗憾,这样的聪明没有得过他的教导。

内阁中六部政务都不能处理好,更何况这种关乎国本的大事,漕粮现在都没有启程,说是年后到达通州太仓,但看眼下年后怕是难。

赵晖听着几个人低声商讨,最后说:“那就撤裴蕴玉京卫营指挥使的职务。辽东经略使。令其闭门思过,若是江南粮价案刑部有传唤,随时配合。”

左书房的人都面色凝重,齐声应声。

裴岘被弹劾到革职,这个处罚不可谓不重。

左书房的关于裴岘的处罚结果,是江南文官集团极力促成的,这个结果也是赵诚最早知道的。

江南的事情是赵幼澄做的,他最清楚,乃至现在他都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全给了赵幼澄。

上一篇: 三少爷养歪记实 下一篇: 亡国后又成宠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