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太平歌(311)+番外

赵诚从头到尾都没有提过这件事, 万事都是长辈们负责。

他还是那个懵懂万事不操心的幼帝。

天启七年, 赵诚亲政。

此时内阁的裴荀早已经告老, 巡抚山西的高崎入阁,马廷庸已经年纪大了,连着告老,赵诚不准。

赵诚对江南的容忍已经到了极点,尤其是顺亲王管着漕粮,江南的漕粮漂没,连着两年损失将近四成。

赵诚已经十六岁了,康亲王已经不敢再说宗亲连理的话了。

赵诚看着折子,问康亲王:“您说,朕该怎么问王叔?庆王弟当年与朕一同在西苑受先帝教导,先帝交代朕要兄友弟恭,这些年朕一直谨记。可户部的亏空白条,陕西旱灾,朕的粮都拿不到手,您教教我,我拿什么赈灾?”

康亲王听得大惊,以为他要用顺亲王的脑袋……

“陛下不可!”

赵诚轻笑:“您想到哪里去了,朕是说,让督察的人下去催一催,正好前几日醇亲王府的老王妃惦记着皇祖母,朕瞧着赵延之就很合适。”

康亲王听得一窒,应声:“可以。”

赵诚回头就冲吴顺说:“擢升醇亲王府世子赵延之为督察御使,朕见见人吧。”

康亲王出了宫,心知陛下容不下顺亲王,先帝就这么一个弟弟,他能保还是要保一保,所以最后改道去了廉亲王府。

廉亲王如今是提领的礼部,但已经不怎么管事了,只是这个位置赵诚不准备给别人了,就让这位老祖宗占着。

礼部如今是傅明义掌管。

廉亲王一见人来,就知道他为什么。

不等人说话,廉亲王就说:“你何必为一个逆臣,和陛下对着干呢?”

康亲王被他气的干瞪眼:“你说的这叫什么话?”

廉亲王这人不贪权,活得图一个自在。

“你明知道他在江南干了什么,陛下早几年态度就很明白了,他若是聪明,就该收手。你以为周宪实就能善终吗?”

康亲王说:“我担心的不是这个,陛下开了这个杀戒,以后可就能对宗亲任意开刀了。他才十六,刚亲政。”

廉亲王不在意笑:“你担心什么?宗亲能有什么人给他杀?我一个老东西是没多少时间活了,我那孙儿虽然混账,但还不算糊涂。你别忘了,这天下是陛下的天下,终究要他做主的。”

康亲王辅政这些年,已经越权了。

廉亲王淡淡提醒他。

康亲王哪里不知道,可权力在手里是不一样的,哪有那么容易松手。

赵延之这些年一直被搁置,周聿昭从吏部考功司开始,一路高升,吏部到头轮不到他头上,但陛下爱用他,所以周聿昭一直都是陛下的近臣。

赵延之说不眼热是假的,这些年醇亲王府已经彻底没落了,连施大人也因为当年高关澄的案子被牵连,这一脉勋贵们都没落了。

得到这样的机会,简直欣喜若狂。

赵诚对他推心置腹,恨不能赐他尚方宝剑。

赵延之哪里不明白陛下的意思,这一趟不好走,但他也愿意。

当年赵延之南下,用的名义是去苏州府游玩,他买了一条画舫,带着美婢们从苏州府北上,在江都逗留了将近半年,在中秋节北上,带着证据直接进京弹劾顺亲王结党营私,贪腐成性,江南巡抚周宪实勾连顺亲王,在江都垄断私盐,兼并土地……

其罪状列举了一百三十三条。

此案一时震惊朝野,因为赵延之北上的同时,刑部和吏部的人已经南下,孟廷元亲自南下去处理,赵诚是一丁点都没有给他们机会。

先帝登基十几载,都没有制造过吏科大案,一场大案牵扯的人最少就是几万人……

赵延之弹劾的第一条就是顺亲王意图谋反。

简直让朝野震惊,当年顺亲王确实和陛下争过储君的位子,但这都多少年了。

康亲王好半天都没缓过神,他一直以为赵延之是南下催漕粮,结果赵延之南下,漕粮就已经到了山东境内,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尤其赵延之半年多都没有回来。

京中一时间风声鹤唳。

赵幼澄正教儿子工笔画,寄奴小时候和外祖父很像,但等长大了就越来越像父亲,尤其性情秉性。

寄奴生的比同龄人高大,裴岘对他多是严厉,赵幼澄见不得裴岘那么教。每每都不准儿子跟着老子天不亮就起来打拳。

她当年养弟弟也是由着弟弟天亮起床,习武都是随性。

但是儿子也是奇怪了,偏偏就喜欢黏着父亲。

赵幼澄简直看不下去了,和裴岘生气了几次,儿子才改成天亮后起床。

京中这些日子不太平,前几日宋宝珍带着孩子来府中,如今地方偶有天灾,但朝中及时赈灾,表哥一直没有放外任,在户部做郎中,宝珍连着生了两个儿子,静义姑母便在府中精心照看孙子,极少出门。

前两年听说傅嘉宜在姑苏生了个女儿。

静义公主思女心切,到底舍不得,又将人接到京中来了。她的夫婿是武职,姑丈就托人在京郊营给他某了个指挥使。

宝珍今日来是为了传话。赵幼澄还在给儿子讲泼墨的画法,寄奴点头一板一眼说:“父亲说了,母亲的技艺要比他的好。”

宋宝珍听得只管笑。

赵幼澄就没办法讲下去了,和他说:“好了,你去永嘉寺去玩吧。”

等人走了,宋宝珍挤眉弄眼说:“裴驸马对阿鲤还是一如既往的爱护。”

赵幼澄有些恼羞成怒:“别教坏我儿子!”

宝珍只管大笑。

赵幼澄又觉得这个长辈的架子端不起来,没好气说:“表哥怎么都不管管你,当年多好的宝珍娘子。”

上一篇: 三少爷养歪记实 下一篇: 亡国后又成宠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