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太平歌(322)+番外

裴岘出口阻拦:“阿鲤。”

赵幼澄也知道自己慈母,只好看着儿子说:“那行吧。”

裴霁问:“那我明日回府看大伯,父亲有什么要交代的吗?”

赵幼澄都被他逗笑了,她自己也想不到生的儿子比自己懂事百倍。裴家长辈、宫中舅舅,全都照顾到了。

“好了,去休息吧。”

裴岘打发了儿子,才和赵幼澄说:“这几日我不能回来住,你就呆在家中吧。”

赵幼澄问:“究竟什么事?”

“分发军饷,需要费些心思。”

赵幼澄问:“去年冯唐在湖广贩粮,在江南贩私盐,不是内库添了四百万两银子吗?”

她自己几乎供着赵诚的内库。

裴岘其实并不赞成她这么做。

赵幼澄也说了,他初初登基,没有权力,要是再没有钱,就不会成长,对权力也会一无所知。

所以这些年她赚的大部分钱,都添进赵诚的内库了。

“内库有钱,但户部没钱,军饷不能一直欠着,但也不能你一直这么赚着供着。”

赵幼澄点头:“他总要大婚,等大婚后亲政,我就不过问了。康亲王对冯唐在江南垄断私盐一直不满意,我都知道。”

裴岘:“不必在意那些,马廷庸今年大概会告老,到时候师兄会提领内阁,康亲王年纪也到了。”

赵幼澄:“他不会轻易退的,若是他们家老夫人还在,或许他会自己退了,但老夫人去了,他这些年几乎一言九鼎。”

裴岘:“要是遇上政见不合,由不得他不退。”

赵幼澄知道,赵诚已经准备让康亲王退了,而且他这么频繁的出宫,频繁的在大婚前走动,甚至都没时间管皇后和妃嫔是出自谁家。

可见他对自己亲政有多迫切。

“你帮帮他吧,他年纪还小。廉亲王不管事,宗亲大部分都听康亲王的号令。赵善易又是不到万不得已,不开口的人。”

裴岘宽慰她:“陛下心里有数,内阁的大臣们都知道。你放心吧。高崎可不是任人糊弄的人,先帝给他留了人。”

赵幼澄叹气:“其实我知道,以他的聪明,顶多是晚几年,不会这么急。但是他等不及了。我没什么能帮他的。”

第139章 少年帝王

不论赵幼澄夫妻两个怎么说, 都不影响赵诚做事情。

张克定提领内阁,因为他手段可强硬,可中和, 也可以和稀泥, 可以保康亲王, 可以让陛下免于落下刻薄寡恩的名声。

高崎这人性情刚直,眼睛里容不得沙,他可以巡抚天下, 可以保地方百姓太平,但性情不适合提领内阁,若不然会不得善终。

马廷庸上了年纪, 些许事情都不发表意见了,但不能小觑他背后的江南文官的力量。

周宪实死后, 江都以北的文官沉寂了很久。

周聿昭可以进六部, 然后安抚淮南一带的文官,周聿昭将来可以提领六部,但不能入阁……

赵诚已经把京察后的地方官员反反复复都看过了,所有的人他都看过了,甚至江南往后怎么改革, 他也有了初步的计划。

这些年赵幼澄给他攒的钱,够他先拿户部开刀。

七月初, 选秀终于结束,北直隶蓟镇总兵高士得的女儿高婉玉当选皇后,四妃, 分别是苏家的苏怡, 江南大族王家的女儿王娉, 和京中勋贵何家的女儿……

连廉亲王都不得不承认和赵善易说:“这位少帝心里是个有数的人。康亲王要是还是一味的强硬, 会吃亏的。”

赵善易嗤笑:“您操心的是,但权力在手里和不在手里可不一样,你看裴家有人碰吗?”

廉亲王:“裴荀是个明白人。不会做出不合时宜的事情。再加上有裴岘在,他自然会避嫌。”

赵善易开玩笑说:“我可听说了,陛下承诺婉淳,只要裴家不反,他都不会过问。”

廉亲王轻叹了声:“天命果真在文敬太子一脉,可当年明鹤先生那一卦又算什么?”

赵善易抿了口酒,问:“难不成,在北宫那位身上?”

廉亲王睁开眼盯他一眼,但什么都没说。

赵善易笑了下:“您也别看我,我是真的不知道。陛下亲政,但肯定是不愿意和康亲王起争执,您该提醒还是要提醒,要不然最后都难做。”

廉亲王没好气说:“滚。”

九月陛下大婚,皇后是赵诚自己点的,本来苏太后中意江南王家的女儿,康亲王是建议北直隶出身的。但他还是中意武将后代。

帝后大婚,宫中大宴。

高婉玉比他小一岁,还是一幅孩子模样。赵诚领着人回了含云殿,高婉玉坐在榻上甚至不知道接下来干什么,天真地看着他。

赵诚觉得好笑,哄她说:“明日阿姐会来看你。”

高婉玉到底年纪小,“我见过婉淳公主,那日在太微宫,她人很好,她的画也极好。”

赵诚原本对成婚没什么兴趣,但听高婉玉这么说,他真觉得小皇后有点好玩。

他顺势躺在她身侧,将头枕在她腿上,高婉玉吓了一跳,整个人都紧张的一动不敢动,低头又不敢看他,只能四处张望,赵诚只当没看到,笑着问:“是吗?那你说说,你觉得阿姐好在哪里?”

高婉玉哪里顾得上想什么婉淳公主,一心只想着让他下去,但是又不敢,只能说:“就是……就是很好。”

赵诚握着她的手,她的手很漂亮,大概是出身武将世家,手指甲干干净净,有些细碎伤口,高婉玉想抽出手,但是又不敢太用力,闷闷说:“陛下……”

上一篇: 三少爷养歪记实 下一篇: 亡国后又成宠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