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平凡生活(29)
陈庚望得了答案,没打消疑虑,反而远远盯着那在厨房前压水的身影,眉头皱的更紧了。
洗漱好,宋慧娟依旧烧水热了些窝窝头,吃了一个,又装了一个,把装钱和布票的布巾塞在口袋里。
这可不敢丢了!
待她走出门时,还不到七点,天也大亮了,陈家的人才陆陆续续地起了床。
这时候也不知道村口的架子车还在不在了?要真是赶不及她这一回便买不了太多布料了。
宋慧娟心里越想越急,便不自觉加快了步子。
“走这快做甚?”陈庚望看的心惊,前些日子还累的晕倒,这几天倒越来越见好了。
那妇人脚下的步子不大,走的倒不慢。
“去村口赶车,再慢该赶不上了,”言语的本能快过了身体的本能,宋慧娟回答后才反应过来,停下步子看着陈庚望,“你咋来了?”
“不用赶车了,我借了队长的洋车子。”
洋车子,是他们这一块地区人民对自行车的俗称,城里人是叫自行车的。
宋慧娟没想到他还会借东西,上辈子再苦的日子也没见他找谁借过一碗面,一分钱。可更令她疑惑的是,陈庚望借车是要作甚?
“坐,”陈庚望扶着车子扭头招呼妇人。
宋慧娟直愣愣的站在原地,没个反应,反而问道:“你去乡里?”
“问那么多作甚,”陈庚望皱了眉头,大力拍了一掌后座,“上车。”
秉持着不坐白不坐的心理,宋慧娟也没生气,低垂了眉眼,老实的走了过去。
“篓子,”陈庚望伸出手,宋慧娟递了过去,两手一前一后抓着后座,待她坐稳了,便对面前的人说:“好了。”
听得那妇人的回答,陈庚望便将手里的篓子递了回去,宋慧娟接过,背在背上。
待她背好,陈庚望一步跨上,一脚踩在脚蹬上,另一脚抻在地上。
“好了?”陈庚望试了试铃,又偏过头问道。
“嗯。”这时,宋慧娟两只手也顾不上口袋里的钱了,只紧紧抓着后座上的边角。
得了回应,陈庚望另一脚蹬上去,那轮子也跟着风转起来。
春日里的早晨还带着寒气,风呼呼的刮着,身上的小袄挡不住浸骨的凉意。
她不记得这是过了多久才迎来的痛快,风吹在脸上虽然有些冷,可这一刻心却活了起来,她从没想到原来这样风吹在心上的滋味是这样的美好,望着东头紧紧跟随着她的太阳,好像一切又都有了希望。
没有人注意到那瘦黄的脸上绽放着沁入心底的笑意,染人心扉。
她不知道。
他也不知道。
——
“下来!”前面的身影没动,座下的车子倒停了。
宋慧娟踮着脚尖一下便滑了下来。
前面那条河,便是七月发大水的大沙河,长的很。
那水面上只架了一块木板子,窄的很,只容一人通过,陈庚望推着车子在前头走,宋慧娟就在后头跟着。
五六米,不长。
“咋走这儿了?”
待两人过了那木桥,推着车子往坡上走时,宋慧娟还是问了,明明有别的路,不用过桥,还近,这么一走不是又远了吗?!
不知道他又是做甚,本来就有些晚了,还绕远路……
这糟老头子,一天天想的甚?!
他也不说,自己个儿问了还不说。
好好的一天,这狗脾气净儿折腾人哩!
带着气儿,宋慧娟一屁股坐上洋车子,紧紧抓着后座。
“走吧,”宋慧娟没好气道,“再不去就赶不上了。”
“去一趟姚镇集公社,办点事。”
宋慧娟没想到她居然老老实实的说了,她都以为他不会回答了,他这脾气自己都习惯了,看着身后回不去的路,她也就轻轻应了声,“嗯。”
没想到一天要办两件事,他安排的挺好,自己这个当事人要是不问一句,只怕要到了门口才知道呢。
自己本来想着找个时间自己赶紧去一趟就行了,现在要跟着绕去姚镇集公社,不晓得等会儿他要在那儿待多久?
——
姚镇集公社的人比关庙乡的更多,紧邻着国道,那大路上已经是平平整整的水泥路了,相比他们那小土路就好很多了。
这路修的实在好,大路两旁是庄稼地,嫩绿的麦苗铺满了视野,密密麻麻的人头在里面劳作,汗水洒遍了黄土地。
怕人撞着,一进路口,陈庚望就叫那妇人下来了。
他在一侧推着车子,那妇人走在里侧。
“去吧,”宋慧娟望见那几个大字,便停下了脚步,“我在这儿等你,不进去了。”
陈庚望点点头,找了个角落,停好车子,摸着口袋进了公社。
洋车子得有人看着,要是丢了或是破了,可不好赔。
这时候,街上的小孩多,看见新奇的玩意儿总是爱摸,甚至会有人偷走,就算要是赔,手里只有钱还赔不了,还得有那洋车子的购票证。
这年头,一辆洋车子的票可不是谁都能有的。
虽说借了洋车子,脚程也快得很,时间便不那么急了,可现在陈庚望横插一杠子,宋慧娟便是再去怕也是晚了。
没得多时,看见被人笑着送出来的陈庚望,宋慧娟便起了身,拍了拍身后的衣裳,待人走到面前时,问道:“好了?”
陈庚望将纸条塞进内襟,系上了盘扣,应了一声,“嗯。”
“你有啥人能换粮票不?”
“啥?”陈庚望停下手里的动作,抬头看向那妇人。
宋慧娟知道他肯定又是嫌自己瞎折腾了,搞不好还嫌自己丢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