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平凡生活(392)
没分地之前,陈庚望但凡买了点儿羊肉猪肉,都是要给那边送过去一份儿的,更何况现在分了地,商量好的三家兑粮食,有陈庚望在,陈庚兴不敢不拿粮食,何况老陈头还在哩。
说到底,他就是算的紧,少拿了也是事实。
宋慧娟心里跟明镜似的,但这辈子陈庚望往那边送东西,她从没问过,也不会去说。
只有一条,他不能饿着孩子们的肚子还往那边贴东西,这她不许。
“这回大哥送过去多少?”孟春燕知道她这个嫂子不仅是当不了家的,连句话有时也说不上。
“大半袋子,”宋慧娟见她问,便也不隐瞒。
听她这样说,孟春燕就知道了,大半袋子少说也有三五十斤,就是比着他们家出的那份也是只多不少。
今年因这兑粮食的事,孟春燕就跟陈庚良闹了一回,宋慧娟也只能劝她,“说到底那是他爹他娘哩,他们愿意拿多少都成,咱这当儿媳妇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只要不妨着家里的孩子,咋样都成。”
“我心里就是憋着口气儿,”孟春燕气愤却也没有办法,“他这老人——”
“大爷爷!”
在院子里追着小狗崽玩儿的陈培青一声止住了屋内正说话的俩人,孟春燕当着宋慧娟的面儿还是埋怨几句,当着陈庚望却是少有的。
宋慧娟起了身,走出去两步又转过身来,身后的孟春燕见她回头,瞧见桌上的那张纸儿,忙递了过去。
宋慧娟笑着接过,拿着这张纸就走了出去。
“明守来的信,”宋慧娟瞧见抱着小培青也往过走的陈庚望,便把手里的纸儿伸到他面前。
陈庚望一搭手,打眼一扫,却是也没反应过来,又仔细盯着看了一遍,才抬起头看向身旁的妇人,此刻她那张脸上的欢喜无需他再问了。
孟春燕也走了出来,笑着打趣道,“大哥,这事儿好不好?”
“好,”陈庚望看着手里的纸儿直点头,“咋不好哩?”
“好就成,”孟春燕笑着说,“往后你就等着抱自己的孙子罢,也不馋培青了。”
“我?”陈培青听见大人提起他,仰着小脑袋不明所以。
“哪儿说你了?”孟春燕指指他,“等明年你大爷大娘再回来,得给你领个小弟弟了。”
陈培青不知道小妹妹什么时候变成了小弟弟,“小弟弟?”
“男女都好,”宋慧娟忙说,“男女都好。”
“不要孙子大哥能愿意?”孟春燕却是不认同,“少说也得一个闺女一个儿。”
“我不愿意他听?”陈庚望手一叠,想起那个倔脾气的闺女,走了这么久一封信都没来,“我说话还有人听?”
宋慧娟眼瞅着他又要臭脾气,忙说道,“年轻人跟咱不一个想法哩,孙子孙女儿都好。”
“也是,我一说教芝华再生个闺女,她就不愿意了,”想起她那个也有主意的闺女,孟春燕也直摇头。
看着旁边男人的脸色不再冷着,宋慧娟这才说,“明儿我就去乡里再挑几块料子。”
“那正好,你这会儿就跟我去拿棉花,明儿直接一块儿拿过去弹弹,”孟春燕见小孙子跟陈庚望玩得兴起,也不带他了。
宋慧娟跟
着孟春燕去了后头,他们家今年种的棉花收成好,这一亩地收了七百多斤,除了给芝华和明茂家里的,就是几家都用,也用不完。
坐在门檐下看着那绕着满院子跑的小人儿,陈庚望看见背着两袋子棉花回来的妇人,就站起了身,几步走上前,接到手里,就说,“拿这么多啥时候能用完哩?”
“不是光做衣裳,小被子、小垫子、春天的棉衣裳也得备几身,”宋慧娟洗着手一一说起来,说完又问他,“炒个萝卜粉条罢?”
把那两袋子棉花放在门后的陈庚望伸手取下挂在梁上的馍筐子,交给抓了一把粉条的妇人,一并进了灶屋,生火做饭。
知道了这个消息,夜里宋慧娟也睡不下了,翻来覆去的,就是不放心。
里侧的陈庚望也被她搅得心烦意乱,干脆问她,“咋了?”
宋慧娟转过了身,看着对面并不能看得清楚的男人,说出了自己的担心,“我想着是不是得过去看看,咏秋年纪还小,又是头一回遭这事儿。”
剩下的话宋慧娟未说完,便能感受到身旁男人的不赞同了。
陈庚望哼了一声,“二三十的人了,也不是白长岁数,你要有事明儿就去送封信,等俩月人就回来了,还有啥你操心的?说是看看,一去没半月又回不来,家里这一摊子咋办?”
宋慧娟的念头被他三两句给压了下去,她要是真走了,别的不说,就是老宋头那边她也挂念。
宋慧娟想了想,还是想明儿去封信罢。
第二天吃了早饭,陈庚望没出门,坐在堂屋里听着身旁的妇人唠唠叨叨说了一大堆,手里的笔却是不怎么动。
宋慧娟见了,便问,“咋了?”
“等你说完,我想想再写,”陈庚望只给这么一句话。
宋慧娟便接着说,只是看着那不怎么动的笔,还有那还是空白的纸儿,她心里有些犹疑。
宋慧娟把自己夜里想好的一条条说完,便跟牵着小培青的孟春燕背着棉花就出了门,也没看陈庚望的信到底是怎么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