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记听完这话,倒也没法再指责陈大山。
陈大山又说道:“刘书记,你要是不相信,可以派人去我们大队看个究竟。我们昨天浇了半亩地,那禾苗一棵都没死。以前用碱水一浇就死。这办法真的管用。救灾如救火,庄稼等不得呀。”
陈大山一说起庄稼,就动了真情实感。
刘书记沉吟片刻,就说道:“咱们公社像你们大队这样的情况可不少,要是绿肥水真的有用,老陈你可立了一大功。”
陈大山赶紧把江宁推出来:“我没啥功劳,这些都是小江搞的。”
江宁像是被家长强行推出来表演的孩子一样,对刘书记笑了笑,谦虚地说道:“刘书记,我只是提了一个想法,挖坑割草挑粪这些重活都是陈伯带着全家人干的,其他社员也帮了不少忙,功劳是大家的,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不敢居功。”
刘书记对江宁的这番话十分满意,终于拿正眼看了他一眼。这小伙子也就二十左右,身材瘦高,面容清秀,一副斯文样儿。
江宁任刘书记打量着,不亢不卑,不急不躁,只是安静地站在那儿。
刘书记对他印象不错,多问了一句:“你叫江宁是吧?”
江宁点头。
刘书记没再多说,转头就叫来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年轻姓卫,刘书记叫他小卫。叫他跟着陈大山和江宁一起去刘家河大队实地考察。
陈大山对刘书记的做法不太满意,本来想说点什么,张了张嘴又咽了回去,官大一级压死人,罢了,啥也不说了。
小卫挺会察言观色,便多解释一句:“刘书记今天要跟兄弟公社的书记们开会商量大清河用水的事情,就是想去也没空,就先让我去打头阵看看情况,你放心,我会如实禀报的。”
陈大山冲小卫笑笑。
他们一边说话一边往外走去,在门口,他们三人与一帮推着自行车的干部迎面相遇。
小卫面带笑容一一打招呼:“何书记,孙书记,杨书记,你们来了。”
这些人也纷纷回应他,还有人随问他干嘛去。
小卫笑着回答:“哦,我们公社的刘家河大队发明了一种可以克服碱性的绿肥水,刘书记让我去实地考察。”
小卫话音一落,立即引起了大家伙的热烈讨论。大家也不急着进去,把自行车往墙边一靠,开始打听起绿肥水的事来。
小卫便把陈大山和江宁推出来。
陈大山起初有些慌,他哪里见过这么多公社干部?要是大队干部,他倒没事。
江宁倒挺稳,不慌不忙地回答问题,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最后,大家忍不住把目光投向了江宁。
江宁笑容温和,朗声说道:“各位领导,你们开完会,若是还有时间,可以去我们大队实地考察一下。我们热烈欢迎,抗旱救灾是关乎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粮食安全问题,我们愿意与大家共享这个发现。”
“小江同志,你说得好。我这就打电话公社会,让各大队干部去你们大队学习。”
“就这么说定了。”
……
门口的喧闹持续了一会儿,直到刘书记闻声出来招呼,他们才进去。
回去时,江宁算着王明成也该来公社了,就问陈大山:“陈伯,咱们能抄近路回去吗?”
陈大山也想到了王明成,他狡黠地眨眨眼睛,说道:“有有,咱们换一条有荫凉的路。”
陈大山带着小卫和江饶了远路回去。
他们没走多远,原来的那条路上,王明成正用力地蹬着自行车,脸色凝重,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
他刚才让王红星和自家儿子把绿肥水的事了解个七七八八,又在心里演练了好几遍,确定万无一失了才骑上自行车来公社。
是的,绿肥水对庄稼有用,那就用来浇地。但这个科学浇水水必须得是他主导的,办法是他儿子王卫国想的。
至于陈大山,他大字不识几个,怎么能跟发明扯上边?而江宁,他打算以后给他安排一个轻松的活计,实在不行,再拿招工和工农兵大学的事吊住他。前前后后都想好了,确保万无一失。
第十章 想捏软柿子
三人回到村里,陈大山的侄子陈壮就跑过来,把两人拉到一旁,悄声说道:“叔,刚才队长来田里了,他儿子也来了,问东问西的,还拿着本子写写画画的。我感觉他们没安好心。”
陈大山拍拍陈壮的肩膀,欣慰地说道:“壮啊,你可是咱老陈家年轻一代中最机灵的。你说得对,那王明成没安好心,不过,你叔我也不是吃素的,你不用担心,就等着吧。”等着看王明成丢脸吧。
陈大山跟王明成打了这么多年交道,还能不知道他是啥人?肯定是急着抢功去了呗。与此同时,他又倒吸一口冷气,要不是江宁提醒得及时,还真有可能被王明成抢到了前头,虽然有这么多乡亲们作证,但事情结果如何,那就可不一定了。
想到这里,他看向江宁的目光就更慈祥了更温和了。
江宁被看得浑身一颤,他亲爹都没用这种目光看过他。
他笑了笑说道:“陈伯,咱们带着小卫去参观实验池吧。”
陈大山朗声笑道:“对对,先办正事。”
三人领着小卫去参观粪池,这些粪池看上去平平无奇,在乡下到处都是,但小卫看得很仔细,不停地提出问题。比如大粪和青草的比例是多少?哪种青草的效果最好等等。
江宁秉着科学认真的态度一一回答:“水粪草按照10:1:1的比例调配就行,据我们初步实验,柔软一些的青草效果更好,又粗又硬的蒿草之类的效果略差,当然也有浸泡时间太短的缘故。我们时间紧,任务多,我建议把青草剁碎了再放到化粪池,发酵得更充分些。如果方便加个盖子,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