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宜室宜家(457)

作者: 秋十三 阅读记录

淮南府百姓们见到了灾民的惨状,个个心有余悸,对自家这片土地的主官,发自内心的爱戴起来,以前觉得府尹大人坚持要修河堤,乃至于自己掏腰包补贴银子都肯,多半还是为了求名,新江已是多年未有水患,哪里就今年一定会发大水呢?

直到别的地方被淹了,才知道府尹大人是真正的有先见之明啊。

百姓们是天底下最淳朴的人,虽然自三月以来,就雨水不停,一直过了四月,进入五月也不见减少,这雨水毁了不少庄稼,今年注定要欠收,可是当他们爱戴的府尹大人贴出告示,让他们捐粮捐钱以救助难民时,他们踊跃着,没出三天时间,淮南府的粮曹官就大惊失色地禀告府尹大人。

“百姓们捐的粮食,把粮库都堆满了,如今还不断有粮食运来,无处堆放,大人,这可怎么办?眼下天气潮湿,粮食不能暴露在外面,很快就会发霉……”。

于是华顼又开始头疼子,只得又贴出一张告示,表示粮食太多了,让百姓不要再捐粮。

消息传入京中,朝庭发银赈灾自是不提,圣上也对南平郡是大加赞赏,尤其是主持修筑河堤的华顼,更是亲口赞了一句“功在社稷”,要知道南平郡至少也算半个天下粮仓,虽说今年粮产受大雨影响,会减产不少,但只要不被淹,对朝庭一年的赋税就不会有大太的影响,而且有南平郡撑着,别的郡受灾的难民,也有地可去,不至于形成难民潮,朝庭里最怕是民乱了,南平郡平安无事,这次水患的灾难程度至少减轻了三分之二。

也许是圣上觉得,只凭口头上一句称赞,还不能表达出他对华顼的赞赏,很快,一道圣旨下到淮南府,着淮南府尹华顼入京觐见,顺带吏部也下了公文,要他回京述职,如果不是为了修河堤,早在去年九月间,华顼就该进京述职了。

圣旨下达,华顼也不敢耽搁,把手头上事交代交代,六月中,便踏上了进京的路途,走时,万民夹道相送,光是万民伞,他就连收了三顶。

此时,大水早已经退了,难民们也陆陆续续往返回家乡,准备重建家园,华顼一路走着,时不时就有走在返家路上的难民对他磕头跪拜,不得已,他只能收了官仪,换上便装,轻车简从,一路向北。

就在华顼离开不久,方氏也收拾收拾,带着女儿和一众家仆,浩浩荡荡往九里溪去了。华顼进京述职,不管升不升职,都不会再回到淮南府,所以官邸她们一家子也不方便再住,虽说只要新任府尹不到任,她们还是可以再多住一阵子,但是荣安堂又不是没有老宅,早晚要走,何必死赖,在华顼的新任命没下来之前,她们就先回老宅去住,再说了,老宅也空置了好些年了,是该回去看看了。

于是华顼一路向北,方氏母女却是一路往南,因人多车重,这天气又热,越往南便越热,所以足足走了近两个月才到了江南郡。

九里溪就靠着江南郡,是正儿八经的江南水乡,鱼米之地,虽说只是个小县,但是富庶程度,却不比淮南府这个一府之城差,荣安堂卖掉船行后,剩下的最大一份产业就是九里溪,整个九里溪,最赚钱的那些铺子,至少有一半都挂着荣安堂的招牌,还有九里溪县城外大片大片的良田,基本上有七成也是荣安堂名下的,这也是方氏没有跟着华顼入京,而是决定回到九里溪的缘故。没有了船行,荣安堂就失去了最大的一笔进项,所以九里溪的产业可就得好好打理起来,万万不能再丢了。

八月间,田里的稻浪已呈现出喜人的金黄色,再有大半月,便可以收成了,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独有的香气,远处青山如黛,白云如绵,路边一汩溪水拐着弯儿流向了前方,两岸树青草长,还没有进九里溪,华忠就已经带着人迎了上来。他是大管家的长子,自华顼为官以来,就一直留在九里溪打理,如今主母归来,自然就由他来迎接。

“夫人,这是小人这些年来打理老宅的账册名目。”

休息了一晚之后,华忠很是识趣地把他这几年掌管的权力交回到了方氏的手上。

方氏收了这些账册名目,却看也没看,微微笑道:“这些年我在外头服侍老爷,家里的事情,辛苦忠管事了。六顺,去请小姐来。”

她吩咐完,又向华忠道:“我身子一向不好,这次回来,长途跋涉,委实是累了,也提不起劲看这些。其实忠管事三代都是荣安堂最得信的人,这些账册名目我看是不看,都是一样的,若不是信得过忠管事,当年也不会将老宅托给你打理。不过呢,灼儿渐渐大了,亲事也定了,不过两年便要出嫁,偏还什么都不懂,怎么打理一个家业更是两眼一抹黑,如今不教教她是不行了,总不能等她嫁了,被婆家瞧不起。所以这些账册名目,我便都交给她,让她跟着忠管事学一学怎么做事管家。”

华忠自是连道不敢。

华灼这会儿正是老宅里四平转悠,这还是她第一次回老宅,当然,方氏说她小时候其实是曾经在老宅住过的,不过那时候实在年纪太小,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了,昨天回来时,天色已经不早了,又忙着收拾屋子,也没来得及细看,所以现在才算是她第一次认真打量老宅。

既然是老宅,自然是很老很老很老的宅子,据说,自荣安堂获得堂号在九里溪落脚之时起,这老宅就已经开始修建了,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其后虽说宅子也翻新过几安,但最近的一次,还是曾祖父在世的时候,为了给祖父娶媳妇儿,曾祖父不但把老宅翻新了,连宅地都扩大了两三倍,所以现在呈现在她眼前的这栋老宅,瓦旧漆脱,墙上苔痕斑驳,老归老,但真是气势恢宏,雕梁画栋,既有京城建筑的堂皇大气,也有江南园林的精致秀美,如果再翻新一下,比之荣昌堂现在的宅子,也只强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