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案风月(177)
还有那座巍峨壮阔,森严无边的皇宫。
天朗气清里的京城,气象恢宏,光芒温柔。
清风徐徐而过,带来袅袅竹笛残音,幕天新绿,已渐渐换了深碧嫣红。
京城的春,便如此悄然离去。
作者有话要说: 第二卷结束了
今日三更完毕!谢谢大家!
第101章 雨中杀机
春去夏来,朗朗花树已亭亭如盖,幕天烟雨笼罩了江南山水楼台。雨水穿林打叶,淅沥沥嘈嘈切切,水汽烟斜雾横,遮掩了迂回蜿蜒的道路。官道被氤氲在雨幕里,道旁红黄如星的花草折伏在地,被匆忙赶路的人踏进泥水里。
一行车马十余人,在雨中前行。骏马拉着车辇,车旁几骑人马,冒雨朝着十几里外的县城而行。
“隋大人,前方树倒了,车和马都过不去。”领头的人拉住马缰,缓缓停下马,回头对车内的人说道。
马车停下,隋程掀起车帘,气闷地往前看了眼。两三棵树歪歪斜斜地倒在路上,刚好挡住了官道,树木枝繁叶茂,沉重高大,若不挪开,车马当真过不去。
隋程擦了擦飘落在脸上的雨水,嫌闷地掸了掸锦衣,问领头人:“李枫,你得出个主意,雨下得这样大,再继续赶路,没到河安县,我们就先病倒了。”
与他同行的,除李枫外,都是刑部的衙役,风里来雨里去习惯了。
隋程愣了愣,改口道:“我们几个大男人没问题,可阿楚身体弱,你看他的小身板,快被雨水压弯了。”
君瑶蹙眉,阴雨天气看不清天色,但道路已被堵,僵持着也不是办法。她估算着行走的路程,策马靠近李枫,问道:“此处离长亭还有多远?”
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何况离县城不远了,总有亭子歇脚。
李枫举目四望,隐隐约约看见长亭的影子,便说道:“前方好像有长亭,不如先将车马停在此处,留下一人看守。其余人先过去歇歇脚,待雨停了将树挪开再行赶路。”
几人欣然答应,隋程立即带头,越过几棵挡路的树,进了前方长亭。
亭中无人,安置着几条石凳,用于遮风避雨的竹帘早已不知所踪,亭子四面透风。一路风尘仆仆,也顾不得许多,几个人随意一坐,还架起锅灶,生火煮些姜汤。
君瑶靠近火堆,往火堆里埋了几块山药。这是她离开京城前,明长昱给她的。除此之外,还有些方便携带的食物与药材。
她与隋程要前往远离京城的一座县城——河安县。此行的目的,是奉朝廷之命,前往河安纠察官吏、监督当地户口、水利、粮仓与办学等事宜。说简单些,便是代替圣上考察河安县的状况。
为巩固地方管制,朝廷每年都会派一定官员前往地方查看。但天下之大,岂是每一处每一地都能随时查看的?何况朝中的官员也不够。但河安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的位置不南不北,临江而建,气候也十分不稳定,旱灾与洪涝多发,百姓苦不堪言。先帝体恤下情,命朝中拨款,在河安修筑堤坝蓄水,并开通渠道疏通,终于解决了旱涝的问题。但堤坝与水渠却需年年维修,所以朝中几乎年年拨款。既然朝中拨了这么多钱,临近各郡府也时常支援,那么朝廷就应该去看看具体情况,总不能白白花了钱,没见到成效。
但下到地方州府的差事,其实有些吃力不讨好。地方的官员好接触还不错,若遇到地方官员糊弄算计,就完不成任务,不好交差了。
当然,为方便朝中官员巡查,圣上会授予御史之衔,可御史一职,其实才正七品,虽说有权,但地位指不定还没地方官员高,故而大多官员,除非不得已,是不愿接受此等差事的。
隋程的祖父大司空,认为隋程年轻缺少历练,便向圣上举荐了自己的孙子,再加上明长昱也在旁推举,隋程便成了此次南下的御史。自然,这样艰巨的任务,不能只派隋程一人,朝廷另安排了地方工部的人前往河安,只是不与隋程同路而已。
隋程百般不情愿,跑到祖母与几位姑姑处哭诉了几次,几位长辈抱着他心肝儿肺的疼着,隋程长得花似的,从小娇宠着,没被吹风日晒过,连出门都有人撑伞备衣,怕晒了热了凉了饿了,现在却要离开京城去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怎么能让人放心?祖母与姑姑们几乎要哭断了肠。
大司空气得险些执行家法。但圣意难违,隋程毕竟不敢给家里惹祸,心不甘情不愿地出发了。
原本七八天就能到达的地方,走走停停都走了近半月了。
眼看河安在望,却被大雨和几棵树阻了道。
亭外风雨如骤,亭内火光渐暖。出门在外,一切从简,吃食当然也算不上好,但有柳镶在,简单的食物也化作美味。脆嫩的山药烤滚烫,丝丝冒着清香,风干的肉脯稍作加热,蘸些清汤也松软可口。一行人吃饱暖和后,雨也小了些。天色渐晚,离河安也不远了,几里外就有村庄的炊烟,一行人也不想留宿荒野,便起身前去挪开道路中的树,以便车马通行,继续赶路。
体力活不会劳动隋程,也暂时不需要君瑶,两人便留在亭内收拾餐具。
苍山四合,野径无声,云层连绵,唯余风雨声。这片悄寂,令人有些压抑。
君瑶就着雨水冲洗碗筷,朝不远处的道路看去。李枫正与几个随侍搬开树木,身影被风雨模糊得看不清楚。她正欲转身,突然间李枫等人的身影疯狂地冲了过来,拔剑声凌空而起。
紧接着传来几声惨叫,几个随侍被破空而来的几支利箭射中,应声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