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夭寿啦!一睁眼穿成奸臣早死原配(144)+番外

作者: 寸寸金 阅读记录

梅儿也在一旁听着。

“大嫂,我去趟衙门,午食就不在家用了。”谢俭说完转身出了门。

“好。”夏氏笑应着,小叔子经常这般忙,见怪不怪了。

沈姮知道此时的谢俭是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大嫂:“玩得挺开心,就是太热闹,我和阿俭都不太喜欢热闹,先回来了。”

“你先别说,我去把冯嬷嬷也叫来听你讲讲这热闹。”夏氏说着,跑隔壁叫人去了。𝔁ľ

沈姮笑笑应着,其实这样的热闹,冯嬷嬷应该常见吧。

接下来几日,谢俭一直是早出晚归,沈姮想问点什么,又不知道该怎么问,怕是谢俭自已也没有答案。

天气是越来越凉,转眼便到11月中旬,大家都穿上了棉袄。

这古代的冬天就是冬天,春夏秋绝不敢僭越,只要僭越了,那极大可能会成为灾难。

“阿姮,走了。”夏氏在院子里喊人。

“慢些儿没事。”冯嬷嬷最近笑容多起来:“那庙会要热闹三天呢。”

第129章 佛像庄严,俯看人间

沈姮从屋里出来时,听见冯嬷嬷在说着庙会的种种热闹。

“我就想着给阿俭求个上上签,让他开春能中榜,之后仕途顺遂。”再替公爹申了冤,找到丈夫,夏氏心里也就这些想法了。

冯嬷嬷看到了沈姮出来,笑着说:“沈娘子和你这个大嫂都是贤惠之人,是谢相公的福气,谢相公又是个上进的人,中榜是迟早的事。”

“每次听嬷嬷说话,我这心里会安心几分。”夏氏这倒是心里话,有时心里烦闷想跟梅儿说说话,可梅儿接的那些话,让她越听越烦躁,更为消极了。

一旁的梅儿在旁陪笑着。

奉国寺是大丛的皇家寺庙,立寺五百多年,因着是在十一月十五建成,因此每年的这个日子格外热闹,渐渐地形成了现在三天的庙会。

牛车在离庙会还有一里之地停下来,前面都停满了马车,中间是行人,不好再进去。

沈姮跳下牛车去扶冯嬷嬷。

“多谢沈娘子。”冯嬷嬷也不拘谨,让其扶着下牛车,看着已经先一步跳下并且在东张西望的梅儿,笑道:“等谢相公做了官,沈娘子买些下人侍候时,眼光一定要放准了。”

“嬷嬷说的是。”沈姮自然听得出来冯嬷嬷指什么,又扶着大嫂下了牛车。

“我这辈子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么多马。”夏氏惊叹自已大开眼界。

几人也不着急,一路有说有笑的朝着奉国寺去。

远远的,香火气息已经能闻到。

周围人极多,闺秀们都戴着长到颈部的薄绢帷帽,或在老仆婢女的陪同下,或在长辈的带领下说笑着。

也有的走闷了,将帷帽的薄绢一半撩起,有长辈在,旁人也不会说什么。

沈姮感叹姑娘家的不自由,已婚妇女除了礼教的约束,其余的还真是自由好多,做生意,买卖,虽然也会被指什么什么,但毕竟是为生活所迫。

像普通老百姓家的姑娘,就没有外出戴帷帽的要求。

礼不下庶人。

也因此身份等级能一目了然。

“你们看,好大的佛像啊。”梅儿指着对面山上的佛像惊呼。

几人望去,瞧见了一尊石雕盘坐大佛,佛像庄严,俯瞰人间。

冯嬷嬷双手合掌行了一礼。

沈姮和夏氏也学着一礼。

“这人真多呀。”夏氏见这人头,感叹,南明的庙会也热闹,但没像这里这般人多的。

奉国寺傍山而建,面积之大,能看到青灰色的殿脊此起彼伏。

青黄色的院墙外,不少僧人正在疏导着众生们。

“我知道一道小门,从那儿进去能避开人群。”冯嬷嬷领着几人绕了个弯,就看见了长长的一条碎石小路,也有一些人在走,但比起正门来,实在是少。

进了寺院,看到的是参天古木,这一面的几个小殿里供奉着几个冷门的菩萨,因此人不多。

“阿姮,咱们把文殊菩萨,还有文昌星君,魁星圣君都给拜了。”夏氏早已经打听过科考应该拜的神:“买几支大高香来,定能心想事成。”

“好。”这种事上,沈姮没想法,求的就是个心安,不经意抬头,看见了匾额上的三个字——财神殿:“大嫂,我先去拜一拜财神,你和嬷嬷在这边休息一下。”

夏氏扑哧一笑:“好。”

冯嬷嬷也笑出声来:“沈娘子,虽说老婆子我一把年纪了,也想着发财,你就替老婆子也烧支香。”说着,拿出一些小碎银:“银子拿着,这种钱可不能让人替了。”

沈姮接过,高兴地上香去了。

等沈姮出来时,发现只有冯嬷嬷一人站在院中的老树下打量着周围。

“冯嬷嬷,大嫂和梅儿呢?”

“那边有个观音殿,他们过去了。咱们也走吧。”

一老一少朝着观音殿去,就在走出圆门时,听见夏氏道歉的声音传来:“我也不知道这孩子会突然跑出来,小姑娘,额头没事吧?”

“怎么没事?你看看,额头上都青了一块,我家姑娘金枝玉叶,磕着碰着一点,岂是你这样的乡下妇人能担待得起的?”女子的声音很是盛气凌人。

“大嫂。”沈姮赶紧走过去,见到一名婢女指着大嫂在骂,婢女日中的小姑娘约莫也就五六岁的样子,正被两个婢女抚慰着:“怎么了?”

“这孩子突然跑出来,我也没看见,手中的香就顶到小姑娘额上了,幸好还没点着。”夏氏想想也是后怕。

“若是我家姑娘被烫伤了,我告诉你们……”婢女的话还没说完,一道温婉的声音响起:“发生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