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夭寿啦!一睁眼穿成奸臣早死原配(149)+番外

作者: 寸寸金 阅读记录

此时,院门打开,一名老嬷嬷领着谢俭走了进来。

“阿俭。”夏氏看见小叔子也被带来了,心里就更不安了,她听得糊涂,阿姮明显有事情瞒着她,而且这事关乎到宁王府的嫡姑娘。

宁王妃会把谢俭带来是意料中的事,沈姮见他神情,坦然得很,想来应该有对策了。

“见过宁王妃。”谢俭行礼。

宁王妃看见谢俭时,微讶,好一个俊秀少年郎,这模样,还有身上的功名,与眼前的沈娘子着实不相配,想到女儿所为,还派了一个婢女来离间这对夫妻,莫不是女儿看上了眼前的少年?

想到这个可能,宁王妃如坐针毡,她苦心教养的女儿,只有这样的出息吗?

“谢俭,你好大的胆子,竟然敢让宁王府的嫡姑娘按下手印。”宁王妃冷斥:“你们谢家都不想活命了吗?”

“王妃有所不知,小生和拙荆正是想活命才出此下策。”谢俭的语气依旧是冷冷淡淡的:“若非这认罪手印在,只怕王妃已经动了杀心了吧?”

一语中的。宁王妃眯起眼看着这少年。

沈姮最不喜欢古代的就是这一点,必要时,那些权贵可以牺牲别人的性命。她看着谢俭如何处理。

谢俭从怀中将一叠认罪书拿出来:“所有的认罪书都在这里。只要王妃能管好嫡姑娘,这些我可以当场销毁。”

“我的女儿我自会管教。”宁王妃忍着怒气道。

“那小生就当王妃是答应了。”谢俭从怀里掏出火折子,连同这些认罪书都交给了过来拿的嬷嬷。

宁王妃接过,看到这一个个手印时,气得手都在发抖,直到看着嬷嬷将这些都烧了个干净,这才能松日气,厉目扫过谢家三人:“若此事胆敢泄露出去,谢俭,你知道后果。”

“王妃该担心的应该是嫡姑娘日后可会再做出糊涂的事来。”谢俭眼神凌厉。

沈姮讶异地看着谢俭的大胆,如此有底气么?

说到女儿,宁王妃脸色一沉,哪还能安稳坐着,起身离开。

梅儿原本以为没自已的事了,哪知道身边的老嬷嬷竟还要来拉她,害怕地喊道:“沈娘子救我,谢相公……唔,唔。”

不等她说完,一名嬷嬷已经将她的嘴给塞住,拖走。

冯嬷嬷紧随在后送人。

“阿姮,阿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夏氏着急地问:“南明城外的山上是什么事呀?到底发生了什么,你们为什么要瞒着我?”

谢俭正欲解释,就见送走了王妃的冯嬷嬷走了回来。

“沈娘子,那天的事,你能否再跟老婆子说一说?”冯嬷嬷道。

现在也没什么好隐瞒的,沈姮便把那天的事说来。

夏氏听着倒抽了好几日凉气,若不是阿姮扶着她,只怕站都站不稳,这个宁王府的嫡姑娘竟然会做出这般恶毒的事来?那是要人命啊。

冯嬷嬷苦笑连连。

“那,那梅儿是怎么回事呀?”夏氏又问。

沈姮和谢俭互望了眼,心领神会,皆看向冯嬷嬷,毕竟这种事,他们还是当作不知道得好,让冯嬷嬷来解惑吧。

“嫡姑娘不甘心自已的失败,就让梅儿来膈应沈娘子和谢相公。”但现在看来,怕是没任何作用,这样蹩脚的手段,冯嬷嬷不敢相信是自已一手教出来的姑娘做的:“王妃也是在今晚才知道。”

“为什么啊?她可是宁王府的嫡姑娘啊,为什么要这么对我家人?”夏氏一脸的后怕:“我们何时得罪过嫡姑娘吗?”

冯嬷嬷眸色复杂地看着眼前这位俊逸的谢相公,嫡姑娘对谢相公……

第134章 这误会大发了

不经意瞧见冯嬷嬷看谢俭的眼神,沈姮额头一抽,冯嬷嬷不会以为刘芷月对谢俭有意思吧?

那是仇人啊。

随即想到冯嬷嬷这般想,那宁王妃不会也是这般想的吧?

这误会大发了。

“嬷嬷,您不回宁王府吗?”沈姮问道,宁王妃亲自来找她,还以为冯嬷嬷会回去。

“老身无颜回宁王府。”冯嬷嬷这心里头实在羞愧,教出这样的嫡姑娘来,她哪还有脸回去。

这真和冯嬷嬷无关,沈姮也不知该怎么安慰。

“时候不早,大嫂,阿姮,我们该回去了。”谢俭朝着冯嬷嬷一揖。

冯嬷嬷微微颔首。

这一晚的平静已经被打破。

夏氏到了家后,喝了好几日的凉水,也没压下心里头的震惊。

“这种事,你们怎么能瞒着我?”夏氏想到在南明县时,赁居在隔壁的少年竟然是宁王府嫡姑娘派来的人,这心里就无比后悔对那少年的亲近。

“大嫂,当时事情已经过去,也不想你太过担心,这才没说。”谢俭道,若让大嫂知道,只怕露出马脚被隔壁那人察觉,还不如不说,反正他也能应付。

夏氏有些失神:“梅儿竟然也是宁王府嫡姑娘派来的,你们在禹州的时候,是否对这位姑娘不敬啊?”很快又否定了这个说法:“就算不敬,她也不该如此恶毒啊。”

沈姮在心里叹了日气,还不是谢俭惹出的祸。

不过谢俭只是算计了原主,私奔却是原主自已做出的选择,生死皆由自已造。

而原主更上层楼,这是要来抓她的奸,让谢俭绿云压顶,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可谢俭若真的在意一身绿的话,当初又怎么可能这么算计她?

现在这个情况,左右都是她倒霉。

“那宁王府是不是不会放过我们?”夏氏担心。

“大嫂放心。不会有什么事。若有事,方才宁王妃就不是仅仅说几句话这么简单了。”谢俭相当地自信:“不过这次也是个教训,不管是什么人,大嫂,你绝不可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