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娱乐圈炮灰后,我考公上岸了(253)
清晨,天还蒙蒙亮,走在路上聊着天,享受这难得的宁静时光。
那条与村子里的基建情况格格不入的水泥路也是古镇的老板出钱修的。
古镇名为顺和,从陈陵村到顺和古镇路途并不算远,只是他们来时走的那条路刚好和去古镇相反。
顺和古镇坐落在一座缓坡之上,并随着逐渐延伸的缓坡而拔高,建筑物层层叠叠,看起来有一种古朴繁复的美感。
也许是因为来得太早,此刻镇上安静极了,道路两旁的店铺也都紧闭着。
据老乡介绍,整个镇上的所有产业都属于古镇的建造者,是他承包了这半片山头,花重金将其建造成了如今这座美轮美奂的古镇。
也因此,给他们这种走不出村里的本地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
“感觉村子里的大家好像游戏里的NPC哦。”吴六一忍不住感叹道。
“狗娃子搞这个镇子的时候也说是要搞成那种什么游戏的感觉,不过这里其实没多少游客来的,平时也挺闲。”
老乡说着在一个名为“钱庄”的建筑门口停下了脚步,这里也是目前唯一一处开了门的建筑。
“我们镇上买东西吃饭都是用铜板,你们今天要是准备在这里逛的话就可以先在钱庄里面换钱,我就先去守铺子了。”
说完,他将五人组留在了钱庄门口,自己则是朝着不远处的土特产店跑了过去。
“这个小镇真的好神奇。”赵别枝的视线在周围环顾了一圈,还是没忍住开口赞叹道。
“确实,在这里,时间仿佛都放慢了脚步。”辛云也附和道,她的目光在钱庄的牌匾上停留了片刻,上面刻着古朴的字体,透露着岁月的沧桑。
“我们先进去换些铜板吧。”吴六一提议道,他看着钱庄的大门,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众人点头同意,一起走进了钱庄。
钱庄内,一股淡淡的檀香扑鼻而来,让人心神宁静。柜台后,一位老者正闭目养神,似乎并未察觉到他们的到来。
“请问,我们可以在这里换铜板吗?”赵别枝轻声问道,打破了钱庄内的宁静。
老者缓缓睁开眼睛,打量了他们一眼,然后点了点头,示意他们可以扫码付款兑换。
一袋铜板是68元,里面包含三个大铜板,三个中铜板和六个小铜板,全部装在一个布袋子里,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
“谢谢老人家。”赵别枝接过铜板,礼貌地笑了笑。
“不客气,年轻人,好好享受在咱们顺和小镇的时光吧。”老者微笑着说道,然后又闭上了眼睛,继续他的养神之旅。
五人于是离开了钱庄,怀揣着好奇的心绪踏上了探索小镇的旅程。
第219章 世外桃源
走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晚秋清晨的微风轻轻拂过脸颊,两旁的店铺逐渐开门营业,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一瞬间,嘉宾们好像理解了古镇老板雇佣他们来镇上做工的原因。
乡村的劳动力流失非常严重,尤其是陈陵村这种刚脱贫没多久的村子,更是留不住人的。
青壮年们早早地就收起了行囊,要么努力考学、要么外出务工,总之最终都是背离家乡。
久而久之,村子里剩下的不是空巢老人,就是留守儿童。
营办古镇给村子里的人提供了大量的岗位,对于忙碌了一辈子的老人们来说,比留守村庄更可怕的大约是失去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劳力,因为日渐衰老而只能困囿于一方窄窄院头。
“奶奶,牛肉面多少钱一碗啊?”赵别枝在街口发现了一家不大的面馆,经营其的是一位六十出头的老婆婆。
老婆婆闻言笑眯眯地回答:“两个小铜板。”
赵别枝闻言从钱袋里掏钱投入了店门口收集铜板的箱子里,其他人因为起得早也都没来得及吃早饭,见状也都纷纷投币点菜。
面和各种食材应该是有人一早就准备好了的,老婆婆只需要将水面下锅煮一煮捞起来,再放进早已准备好了汤底的大海碗里,最后浇上满满一勺牛肉。
两枚小铜钱,换算下来也就是7块钱左右。
7块钱,这么足量的牛肉面,也就是这种较为偏僻的古镇才有的物价了。
而当几人开始品尝面前的牛肉面时,却被其中那浓郁的香味惊到了。
微辣鲜香的红烧牛肉,加上煮的劲道弹牙的面条,以及早早地就熬好了的高汤底,在微冷的早上吃上这样一碗热乎乎的面条,整个人的身上似乎也都随之暖和了起来。
面的分量很足,一碗面下肚,感觉整个胃都胀鼓鼓的了,急需要起来走走消食。
*
古镇建在茂密的林间,村子里的建筑不是商业化古镇里常见的白墙青瓦,而是采用了明快的黄榄木作为房屋的主要架构,再铺上深绿色的琉璃瓦,屋头有茂密的常绿阔叶树木拔地而起,在屋前和道路的中间洒下一片树荫。
不得不说,建立古镇的人在建筑和布局上颇有造诣,整个古镇被设计得错落有致,但又不显逼仄拥挤。
镇上的商铺大多都是卖吃食的,除此之外也有卖土特产的店和杂货铺子,整个古镇商业化的占地面积不算大。
走到街尾的时候,赵别枝却发现居然还有一条上山的路。
显而易见的是,这也是后期特意修建出来的登山步道,也不知道山上还藏着什么样的好景致。
顺着登山步道往上攀爬,先要穿过一片茂林修竹之景,再跃过搭着竹子做的独木桥的清澈小溪。
“诶,那是什么?”经过桥上时,辛云突然出声,指着小溪上方垂着的一处秋千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