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对我念念不忘(262)
你这土老帽地主老财欺负欺负佃户家的女儿还行,你要是一头撞上郭氏这堵大墙,下场只有一个——头破血流。
郭继业当然也没拿人家怎么着,他就是带着一溜穿甲带刀的府卫在人家门前一站,然后摆上案几,当着所有看热闹人的面儿让账房先生当场算出这家十年以来偷税漏税的数额,并勒令三日/五日/七日内补交齐全。
如果不能按时缴足历年亏欠的数额,他作为张郡守的二把手,河东郡的功曹,有权利有义务强行破门收取。
是不是很像一言不合就抄人家的恶霸?
但郭继业所行所为完全都在当世法度之内,他身上还领着一个校尉的军职呢,手上有领军之权,而且,他还是英国公的嫡长孙,是被允许蓄养三十私兵护卫自身的。
再不济,前些天陛下还下旨亲封他为河东郡的都尉,总领整郡军马大权。
虽然他跟张郡守说他只是挂职,一切以张郡守马首是瞻,但那是对内的默契,对外,他就是这河东郡的正统都尉。
虽然都尉大印、虎符、朝服这等象征军权的东西都在张郡守手中,但张郡守对外宣告的圣旨,以及郭继业的身份——他是英国公的嫡孙,还是太子的伴读——都可以撇开外物的遮掩,直达本质。
郭继业只要人站在这里,什么大印虎符的就都是陪衬,有与没有没什么差别。
这就是郭继业狡猾的地方了,在张郡守面前,他面上是将军权给推出去了,但一旦动真格的,他就还是河东郡实打实的都尉,河东郡的军马仍旧掌握在他的手中。
在没有战事不需要动兵的时候,张郡守这个文官以及他手下那些基本不涉军的官吏们发现不了其中的猫腻,也意识不到其中的厉害之处。
但一旦有需要用兵,而且是郭继业本人需要动用军队的时候,这其中的差别就会图穷匕见了。
总的来说,军队,还得是看谁的拳头够硬,而不是看谁更会耍心眼。
收税也是这样,郭继业为什么这么积极的亲自投身到此次收税大业中?
最大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每年一郡收上来的税,是要截留一部分供养当地乡军的,也就是河东郡的军饷足不足,就看他税收上来多少了。
郭继业家中祖传的就是做征战沙场的将军,他虽然人还小,但他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支持完全就是按照一个将军治理手中军队的方式来的。
所以,虽然他还没看到河东郡的乡军,但在他心中,他已经是他们的将军了。
咳咳,意识到这一点后,夏川萂是偷偷的笑了很久的,她一直觉着郭继业这个少年有些过于早熟了,但现在看来,他哪里是早熟啊,人家这完完全全就是一枚中二少年嘛。
非要亲自去收税养自己那看不到摸不着的军队,这不就跟玩军事游戏的少年一样?
只不过,人家这个军事游戏,可是实打实的实操,可掌握他人生死的那种。
夏川萂算出来的追缴数额并没有算拖欠利息,只是纯数额,但就这,也足够让郭继业色变的了。
而且,不光是其他豪门大族,漏税最多的,就是他们郭氏。
怎么说呢,郭继业居然一点都没有意外。
有一点他心中门清,那就是每年朝廷供给边疆军队的军饷都是严重不足的,他从小到大最深最大的一个印象就是几乎年年月月日日,祖父回府都要忍不住破口大骂朝中某某大臣又克扣军饷,某某大臣又撺掇皇帝延误、挪用军饷等等,骂完之后,就坐在书案后开始愁眉苦脸的想法子从哪里能抠出一些粮草来送去边关。
郭氏能将军权牢牢握在手中这么多年,并不是因为郭氏每一代都出将才,而是因为郭氏愿意养军。
朝廷不出,郭氏就自己想法子补足,这是一种不能言说的默契。
说出来,味儿就不对了。
而为了能少支出供养大军军饷,朝廷居然将边疆大将经商之权过了明路,让他们自己去想法子筹备军饷供养他们手下的军队。
而这个让将军自行筹备军饷的结果,正是他的祖父英国公明里暗里全力促成的,为此,他放弃了郭氏在军中的部分军权给其他想沾染军权的势力,成为在家养老轻易不出府的半闲散国公。
就是为了能让戍边在外的军卒们能吃上一口饭。
而这个过了明路的养军方法——经商,这是郭氏多年以来养军的秘诀。
所以你看,英国公的嫡次子郭继业的二叔郭守礼爱经商爱钱财那也是家学渊源,完全不坠祖宗威风的。
但于一国来说,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决定,朝廷出军饷供养军队是为了守卫国家的安全,若是放权让一家乃至多家供给军饷,那这个大军到底是国家的还是某一个私人的呢?
为此,推动这个政策过了明路的英国公一夜之间头发几乎全白,在家闷了几天,听闻大儿媳妇的奴仆们想找由头让郭继业回老家桐城孝顺老祖母的时候,英国公便将郭继业带在身边亲自教导了一段日子,就打发他来桐城了。
世道不好过,没必要将家中子弟都关在京中坐井观天,趁着这个孙儿年少还能四处走动,就多出去走走见见世面吧。
英国公未必不知道郭氏也是偷税漏税大户,话说回来,若是抄了他郭氏能供养朝廷整个大军,都不用假手他人,英国公自己就亲手抄了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