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进了城,人声鼎沸,好多百姓来逛街,街道两边都是摊位。
出城半个时辰,再回头,人就这么多了?
韩牧有些疑惑,薛县尉就解释道:“大人,中秋将至,瘟疫禁令已除,地里的水稻就要收割了,百姓们趁着秋收之前进城赶集呢。”
赵主簿也挤上来,和顾君若道:“夫人,您看今年的人口册子和秋税是不是要着手准备了?因今年受灾,补种的粮食延后,往年这个时候,秋收都要结束了,现在才开始,慢了,怕是耽误秋税。”
顾君若:“今年朝廷给我们义县减了些赋税,你把公告贴出去,让各里正把人口和耕种的田亩再报上来一遍,我们派人核对一番,没有问题就定册吧。”
她看向韩牧,微微一笑,“县令以为呢?”
韩牧:“我听师爷的。”
俩人不由的相视一笑。
挤上来的赵主簿和薛县尉不由摸了摸胳膊,觉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贺子幽也觉得牙酸,稍稍落后了两步,不知不觉就和罗雨走在了一列。
街上的百姓都认识韩牧和顾君若,见县令和夫人肩并肩走在一起,真是男貌女才,看得就很养眼,大家纷纷和俩人打招呼。
还有孩子跟在他们四周跑,时不时的跑到他们前面再回头看,然后嘻嘻哈哈的跑开,声音像风一样吹过来,“县君长得好好看,夫人也好看……”
“县君好俊啊,我长大了也要嫁给县君。”
“不行,县君是夫人的,你不许嫁给县君。”
“啊,那我嫁给夫人行不行?”
顾君若听着这些童言童语,忍不住抬头看向韩牧,正巧韩牧也正低头看她,俩人不由一笑,更靠近了些,衣袖遮掩下,手轻轻地碰在了一起。
《全剧终》
故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还有两章番外,希望明天,后天能够更完
第一百五十四章 番外1
韩牧或许不记得了,俩人曾在少年时见过一面,但顾君若永远记得。
那一年她十二岁。
那一天在遇到韩牧之前都糟糕透了。
一大早,父亲和祖父便在书房里吵起来,因为朝廷的税制改革,父子俩意见相左,自父亲回京探亲后,他们就时不时的吵一架。
这一次,因为她坐在窗边练字,于是祖父便把她拉进去,问她怎么看当下的税制和她父亲提议的税制改革。
顾君若觉得祖父心太大了,她才十二岁,所得皆从书上来,只会纸上谈兵,哪里敢论断谁错谁对?
不过她也不怂,就当做一次课业来做。
反正她跟在祖父身边,被问过的政务何至于税制而已?
祖父曾说过,想知道一条新的政令是好是坏,是能进行,还是弊端重重,只要假设自己是四个人就好。
我是普通的百姓,如此一来是更便利,还是会负担更重;
我是士绅,如此一来,我可有空子可钻;
我是权贵,如此一来,我该以何种方法谋私利;
我是皇帝,如此一来,国库如何,私库如何,我能不能任意挥霍国库?
假设好这四个身份,想明白这四个问题,新税制是好是坏,能否顺利实行,心中便有数了。
所以顾君若就真的这么思考了,片刻后就得出结论,她爹提的新税制不行。
倒不是对百姓不好,而是因为漏洞太大,从皇帝到权贵,再到士绅,聪明人都能抓住其中的漏洞,最后将大部分税赋压力嫁接给普通百姓,最后,看似税赋改革有利于百姓,其实却是将大部分压力转嫁于百姓身上。
所以顾君若说不行,并告诉父亲,如果她是一个士绅,会如何借新制漏洞将名下的税赋转嫁到佃农及附近的村民身上,还让县衙一时抓不住漏洞。
顾宏气炸了,当场将她骂了一顿,并和顾相吵起来,认为他把好好的孩子都给教坏了,女孩子就应该学些针织女红,学这些子集经义把性情都给学坏了,他要把顾君若带去任上……
顾君若有些不开心,出了门又被母亲找去考校女工,知道她连最简单的平缝都不会,又是一阵责怪。
巳时,顾君若心情不好的跟着母亲去宁德长公主府里做客。
和顾君若玩得好的两个姐妹都比她大一两岁,她们今年就要说亲。
她心中本就有些伤感,大人们谈起亲事时还顺口提了一下她,母亲就表露出要带她去任上的意思。
顾君若一点儿也不想跟在父母身边。
大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小孩的想法,觉得她离开父母心里很苦。
她不知道别的小孩是怎么想的,但她知道自己,她一点儿也不苦。
她很快乐!
父母和祖父母,她更喜欢跟在祖父母身边。
不是因为父亲上任的地方比不上京城,不是因为所有一切物质的东西,而是因为,在祖父身边,她可以看很多很多的书,她可以兴趣使然学所有她喜欢的知识;
跟在祖母身边,她可以和祖母一起挽起袖子去摘莲子,可以卷起裤腿去捞浮萍;
她不会刺绣,但她和祖母学会了纺织,然后对织机感兴趣,祖父就给她找来工匠,让她和工匠学着打造织机;
她不会厨艺,但她和祖父学会了育苗,插秧,还和祖母学会了种菜,为了让菜和庄稼长得更好,她还翻找书本,学会了沤肥;
她还会很多很多东西,但同时,也不会很多很多东西。
她清楚的知道,如果她跟着父母去上任,那她喜欢的一切都将只能成为记忆,不喜欢的一切都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