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房丫鬟死遁后,世子爷疯了(189)
她把银子给陈老头,陈老头没要,没好气地说,“我这一把年纪的老头子,还缺你小丫头挣得那几个子儿?”
后来,她见小六每日干完活儿,便坐在门口,眼巴巴地瞅着附近学堂的那几个孩子背着书包上学从巷子口路过。
小孩子黑葡萄一样的眼睛里,对读书的渴望几乎要溢出来。
孟衡幽幽叹了口气。
她数了数自己攒下的银子,决定把小六送去学堂读书。
她本以为要费上一番功夫才能让师父同意的,毕竟小六要是上学的话,就少一个人干活了。
没想到,师父并未阻拦。
精瘦的老头儿懒洋洋地坐在门口的摇椅上,懒洋洋地晃悠着,眼皮都没抬一下地对孟衡说:“你挣的银子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来问我作甚?”
孟衡不由得会心一笑。
想来是这两年相处下来,师父也对小六有感情了吧。
虽然师父面上看着不大喜欢小六,但是心底里还是把小六当做自己的家人了。
所以孟衡就将小六送去了学堂。
……
今日,小六从学堂回来,顺便去取回了大师兄送过来的信。
信中说他要成亲了,给临安一家米铺的老板的女儿上门,邀请师父、孟衡、小六三个人都过去吃他的喜酒。
孟衡这位大师兄叫赵来宝,人虽然踏实能干、又吃苦耐劳,但是似乎没什么制秤的天赋。
他十来岁的时候,就跟在陈老头身边学艺了,可是学了十几年,制秤的水平还是只能说一般般。
后来,他自己也灰心丧气,辞别了师父,看看能不能找条别的出路,便外出谋生去了。
陈老头当初能让孟衡进来,后来又收下孟衡做徒弟,都离不开这位大师兄的帮忙。
那个时候,这位大师兄还没外出,在陈老头耳边说了孟衡不少好话。
孟衡现在都还记得那个憨厚老实的年轻人当时在师父耳边夸她的那些话。
说这个姑娘能吃苦,又刚毅,肯定能坚持下来,人看着也聪明伶俐,一定是个制秤的好苗子,师父不要因为她是个姑娘家,就一次机会都不肯给她。
看到信中临安二字,孟衡的目光顿了一下。
临安啊……
临安距离宣州其实没那么远,但是孟衡总感觉这个地方与她而言,遥远得像是上辈子的事情了。
她本来看到这个地名,心里还有点抵触,但是一想到大师兄那张憨厚老实又格外真诚的笑脸,想起当初大师兄对她的好,又不好意思不去了。
思衬一番,还是决定要去。
纪府在富贵云集之地,而信中所给地址离纪府的地址远得几乎要跨一整个城,她即便去了,纪玄也不会知道。
况且,四年已经过去了,纪玄怕是早就与苏小姐成亲了,早就忘记她这么个做一时之用的替身了。
第164章 真假少爷
数十天后,
孟衡三人从宣州出发,坐了三天马车,终于到了临安。
大师兄赵来宝特意来了城门口等他们,怕他们找不着路,把他们一路接了进去。
赵来宝是外来人,在米铺子里做工,被老板瞧见他踏实能干,能吃苦,心术也正,才把女儿许配给他。
孟衡三人在客栈里休息了一晚上,才感觉自己从一路舟车劳顿的疲惫中,活过来。
次日,
三人都起了个大早。
寻常老百姓办婚宴自然比不上高门大户热闹和气派,因赵来宝是孤儿,又是从外地来临安的,在临安没什么亲朋好友,所以二人成亲便只在米铺老板家办酒席。
院子里张灯结彩,红色喜绸还有大红花挂在院子的屋檐下,处处都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氛围。
院子里大都是女方那边的亲朋好友们,挤挤攘攘站了满院子,小孩子们热热闹闹地跑来跑去,在人群中穿梭着嬉笑打闹。
主人家待孟衡师徒三人态度也十分客气,看得出来是和气懂礼的人家。
赵来宝穿着一身红色的新郎官喜服,满脸喜色,如火般的大红色,衬得整个人都格外精神抖擞,意气昂扬起来。
他看着面前的新娘子高兴得一个劲儿地傻笑。
新娘子盖着盖头,瞧不见长什么样子,但是只看身段便觉得温柔可人。
……
席间,
孟衡三人与女方的亲朋坐在一张桌子上。
有人无意间提到了城北的纪家。
孟衡夹菜的手一顿。
“这纪家白白替别人养了十几年儿子,自己的儿子却流落在外,这才刚找回来呢!”
“听说那纪家原本的那个五公子是个不学无术、走鸡斗狗成日里只知道闯祸的纨绔,如今换了一个,听说身上还有个秀才的功名,该比原先那个强一些吧?”
有人狠狠叹了口气,压低了声音道:“又强到哪里去哟!”
“这个虽然说是个秀才,但是回了纪府这些日子以来,也没干什么正经事。”
“你怎么知道?”有人问道。
这人便神神秘秘地说:“我朋友有亲戚在纪府当差,听说这真少爷回来才几个月,就抬了好八九房妾室了,身边的丫鬟更是没一个清白的。”
“最过分的是,路上看到哪家姑娘长得好看,就想法设法地要弄到手里,府里的长辈念着他这十几年流落在外受了苦,有意弥补他,也不严加管教。”
“这相比之下,原先那个假少爷混是混了些,女色人家倒是完全不沾的!这点强得多!”
有人立刻反驳道:“谁说不沾!不是听说那假少爷身边有个得宠的丫鬟嘛!”
听到这里,孟衡的眼睫微不可见地颤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