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的话,官员已经听到了许多,他能感觉到皇上愈发信任豫王,可能这就是血浓于水。
西北春耕过后,萧旻从奏折上又知晓了“棉花”,户部呈上奏折,请朝廷收回为西北免税两年的政令,西北十六州耕地比往年都要多,秋收也不是往年能比,吐蕃战事时,他们是以过去三年的收成计算赋税,这才有免赋税的结果,照现在的势头,豫王府着实该上缴一部分赋税才合乎情理。
自然这奏折被皇上驳回了,政令已经颁发,没有收回的道理。
但因这奏折,也让朝臣们都知晓,西北的变化远远超过了预估。
藩地不止在耕地上有变化,豫王还扩大了洮州,吃下了吐蕃几个城池,趁着吐蕃内乱,扶持起查硕,西北几次出兵,为查硕在吐蕃稳固了地位,或许有一日查硕真的能掌管吐蕃王庭。
这般的话,西北可就稳固了。
随着秋收的来临,太师手中多了些布帛,那是用西北种植的棉花织造的。
“藩地都在织这样的布匹。”
太师听得管事禀告:“是那位赵家女眷在掌管。”
太师道:“十六州种了许多棉花?”
这答案他早就知晓,因为春耕的时候就有消息传回京城,只不过那会儿他们对棉花还不甚了解。
当棉花变成布帛的时候,一切才更清晰起来。
管事道:“至少够在十六州贩卖。”当然他指的不是有足够多棉花做的布帛,而是至少能让十六州人意识到棉花的好处。
太师半晌才道:“看得够远,再有几年,豫王即便在藩地,也能影响整个大齐的气象。”
“而且……那也不是什么赵家女眷了,再过两日她便是豫王妃。”
第569章 成亲
豫王藩地,岷州城。
几支商队天刚亮就出了城,他们要一路南下,将满载的货物卖出去,再来西北可就要等到明年了。
他们之所以逗留这么久,是为了看豫王大婚。
对,虽然洮州城因此早就限制往来,但在岷州隔着感受一下热闹,那也是好的。而且,还能向豫王贺喜。
当然豫王对于这点并不知晓。
众人在路上歇息时,不免还会在官路上的茶棚里谈及此事,毕竟今天是豫王大婚的正日子。
“宁州那个王掌柜前阵子进洮州城了。”
“啊?不是早就不让进了吗?”旁边的商贾不禁羡慕。
“王掌柜不一样,早就跟咱们豫王妃有交情,那会儿豫王妃还就是寻常迁民。”
这就是运气好了,在场的商贾都觉得,如果让他们遇到豫王妃,必然也会像王掌柜一样,为啥?豫王妃做的那些事,就是和寻常人不同。
“进不进洮州都一样,”另一个商贾道,“十六州内的商行都能帮着传话,咱们只要真心庆贺就好了,这日后怎么办,还要看能出多少力。”
“对,对。”立即有人赞同。
提及这些,大家都觉得自己还是运气好的,早早就下了决定来西北买卖货物,眼见就能赚不少银钱。
尤其今年的皮货和棉花做的布帛,不用担心卖不出去,只要运出去转眼就能抢光。
至于为何说是为藩地出力,那是因为第一年商贾少一些,先站出来的人,自然会被商行赞许,毕竟谁也不知晓是不是真的能赚钱,靠得是自己的眼光,和对豫王爷及西北货物的信任。
要说一开始还有点忐忑,现在真该庆幸了,这才几个月,来藩地的商贾就多起来,有时候连客栈都会住满,官路就没冷清过,可想而知明年会是什么模样。
除了商贾来往多了之外,藩地还兴建了几个学堂,总之气象看着就不一般。
喝完茶,众人也不过多停留,准备继续赶路,毕竟还有人存着别的心思,万一能来得及再跑一趟呢?少赚些也行啊。
众人刚整好商队,还没启程,就瞧见官路上有人骑马一路奔来。
“这是第几个了?”
“第三个。”
赶路的人一看就是内侍,内侍亲自押送的,一般都是朝廷的赏赐,这是要赶在豫王接亲之前,为豫王开路。
这样的场面,也就皇上大婚的时候能压得过了。
有商贾开始后悔:“我说晚一天再走,还能凑凑热闹。”
“洮州都没进去,也就只能一旁看着,再说,明日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出去,官路上可能都走不动,投宿也没地方。”
“也是。”
众人一边说话,一边带着货物往前。
很快他们就迎来了第四个送赏赐的内侍。
朝廷足足派来了十二个内侍,送来十二份赏赐,都赶在了迎亲的时辰之前,交到了豫王手中。
而且皇上有口谕,豫王接赏赐时,不必行大礼。
宫中来的内侍也都毕恭毕敬地加入了豫王迎亲的队伍。
武卫军着朱漆文甲,红披风,戴红缨,在前面开路,浩浩荡荡的队伍一路去往凤霞村。
凤霞村经历过豫王小定时的阵仗,眼看着在凤霞村旁起了院子,院子的物件儿陆陆续续搬了半年,大家跟着长足了见识,这次应对接亲也就不至于太过忙乱,不过远远看到迎亲的队伍,也委实吓了一跳。
人真多啊,比小定的时候不知多了多少。
赵家人从三个月前就开始忙,杨老太、罗真娘为此也不管外面的活计了,有啥事全由葛氏和陶氏在外支应,两个人一心一意为赵洛泱做针线,葛氏、陶氏、徐氏得了空也会前来帮忙,硬是做了几大箱笼的女红,将手头的事儿都忙完,罗真娘才回过神来,女儿要出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