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燕归梁(115)

作者:月落苍梧 阅读记录

“是啊,”身旁浅青衣衫的女子模样俊俏,脸上几分戏谑的笑,“原本刘大人肯定是想着,这些人饿一饿也就回去了。结果咱们竟然送起了粥。”

崔泽哼了一声,“最绝的是,你一边送了护卫去守城,一边送了粥让百姓们撑下去。这不是两边不落好吗?”

“那可不见得,”林钰狡黠一笑,“百姓们可不知道我送了护卫哦,昨日械斗的时候,我可是躲得远远的,两不相帮来着。”

百姓们担心淹死,可不把饥渴当回事。只是可怜了孩子和老人。

“算你狠,”崔泽嗤声一笑,“若不是本世子爷的面子撑着,恐怕刘大人早赶你出城了。”

林钰眨了眨眼,又神情稍肃道:“其实我也有些踌躇,咱们知道黄河不会决堤,但是却不知道能否抵住人为。刘大人把百姓们留在这里,到底是忠于皇命,还是抹杀他们最后生的希望,尚待商榷。”

崔泽斜了她一眼,冷然道:“你的意思是,咱们活不活得了,也有待商榷了?去他娘的,等司马伦一来,小爷先绑了他,揍死再说。”

这倒是个办法,只不过不知道无辜妄杀禁军统领这个罪责,国公府兜不兜得住。

林钰清亮一笑,赞道:“世子爷这个法子好,就这么办吧。”

崔泽眯着眼看了她一刻,冷不丁道:“我只是说笑罢了,你就赶紧挖坑了?”

林钰忍俊不禁,呵呵笑了。

气氛一时间轻松少许。

林钰望向高高的城墙,今日城墙上的人竟然比往日少了些。只是显然这些兵丁都换了新蓑衣,手上的兵器也趁昨晚打磨过,看起来锃光瓦亮。

“这是……”林钰看着他们微微一怔,“太子要来了?”

话音刚落,便见城门吱吱呀呀豁然打开。

正坐在地上吃粥的百姓们神情一震,不可思议般看向那城门。不过由于昨日械斗的经验,他们并不敢轻举妄动。

城墙上站立的数半卫兵忽然快速下到城门左右,刘大人从一旁的角门而出,他的身后,跟着汴州府五六十名大小官员。

听得啪的一声响,像是谁给出了号令。刘大人等一众官员面朝城外,齐齐跪倒,额头直抵地面的雨水。

“这是……咋了?”

“有大官要来?”

百姓们迷惑不解,又不敢站起来,探头探脑朝外张望。

忽听得震耳的马蹄声遮住了雨打屋檐的声音,接着整个大地都颤抖了几分。那蹄声近了,六名骑兵身着红黑相间的明光铠甲,腰配横刀,护着一面红底黄龙纹的旗帜踏入汴州城。

龙纹?

百姓们抬头怔在原地,身子似乎是僵住了,半分都不敢动。

难不成,为了镇压咱们,皇帝陛下亲临?

“不是……”有尚清醒几分的读书人小声嘀咕道:“龙爪少了一只,要么是亲王,要么是皇子。”

又有眼尖的,忐忑道:“这些人不是羽林卫吗?竟然禁军都来了!”

众人再不敢迟疑,蹲着的、坐着的、躺着的,都赶紧改了改姿势,老老实实跪下来。

护着旗帜的骑兵跨入汴州城,并没有停下来。他们径直奔到长街尽头,才又回转过来,在城门边站定。

林钰和崔泽退后一步,在街巷中略隐了身子。

忽的有个尖利的声音道:“太子殿下驾到”

刘大人一众官员忙应道:“臣等恭迎太子殿下。”

声音落地,却迟迟不见马车进城。百姓们低着头不敢去看,林钰却忍不住看向城门边。

“难道是等什么吉时吗?”她小声道。

崔泽在她身后嗤声一笑,“谁知道呢,指不定被他那个叔叔教坏了,学起来讲排场了。”

城门洞开。

百姓跪了一整条街。

一众官员的腿陷入泥里,因为没有受过这些罪,不少人打起了哆嗦。

然而城外却静悄悄的,听不到人声。

“不是带了五万兵马吗?”林钰疑惑道。

话音刚落,便见空中的雨丝似乎稀疏了几分,迷蒙的雨色里,城门口似被投下一缕亮光。

穿过一众跪倒在地的官员,可见一人独自撑着一把伞,缓缓走了进来。

他的脚步不快,如闲庭信步。然而气势形容,却似天子召见群臣,隐隐露出国之威严。

进得汴州城,见雨小了不少。他站在城门前,抬手收起雨伞。

林钰得以看到他的面容。

肤色白皙,剑眉高鼻,眼中有与年龄不符的冷静淡然。

官员们不敢吱声,只噤声不语。

汴州城一片沉寂,在这连落雨声都似乎听不到的沉寂中,听到一个舒朗的声音道:“本宫来晚了,抱歉。”

这声音里三分肃冷七分暖意,林钰一时不知道他是如何把这两种情绪掺在了一起。

汴州城内气氛凝滞一刻,那个少年只是站在城门前,看向跪了一整条街的百姓。

目光温暖。

忽的有人垂头泣道:“皇帝陛下派太子来啦!皇帝陛下要救咱们啊!”

这打破凝滞的声音一起,便有人跟着附和道:“谢陛下不弃!”

“谢谢老天爷开恩啊!”

长街里哭声一片,这声音感染得城门口的官员都动容落泪。

林钰看向一边目瞪口呆的崔泽,淡淡道:“太子今年,才十二岁吧。”

第六十章 本宫在这里

崔泽看了林钰一眼,又看了看身姿如松的太子殿下,恍然道:“可不是嘛,半年不见,这小子摆样子的做派倒是厉害了。”

那少年不过十二岁,可是神态气质,却如君王临朝。

林钰眯着眼笑了笑,这样第一眼就让人喜欢的孩子,应该有上天眷顾吧。所以前世的时候,即使司马伦他们挖河刺杀,也没能把他怎么样。

太子已经请刘府尹一干官员站了起来,他自己也往前走了几步,神情认真,看向长街里跪着的百姓。

“本宫曾听一个长辈说过,百姓,是国之根本。”声音响亮,字正腔圆。跪着的百姓已经平息了激动之情,人人竖耳倾听。

太子道:“往大了说,是国之根本。往小的说,是州府、郡县、乡里之根本。没了百姓、人口凋敝,则四野荒芜、国基垮塌。这是请诸位留在汴州的原因之一。”

老百姓静默无声,太子静静站立,似乎在等着什么。

过了不多时,有百姓偷偷抬头看了他一眼。见他被一众官员簇拥在前,神色温和,虽然几分肃冷,但却不似一般官员那般高高在上。

终于有人埋头在人群中,怯生生道:“咱们不会抛弃汴州,还会回来的。”

太子只神情含笑,淡淡看向那一边,似乎在认真听着。

有了这样的鼓舞,又有百姓扬声道:“是呀是呀,咱们过了夏天便回来。”

“这里是祖辈生养的地方,咱们不舍得走啊。”

“求太子殿下明鉴啊。”

……

太子一直静静听着,听到百姓们的议论声终于小了,一齐抬头看向他,才抬了抬手正色道:“本宫当然知道诸位不舍得走。历朝历年,黄河大小决堤不下百次。但是不管百姓们死伤多少,逃了多远,都会一步一步走回来,在这片土地上继续耕耘、播种、繁衍生息。这汴州的百姓,依照咱们河南道的土话,没有一个是怂种。”

怂……种?

跪着的百姓微微一怔,太子殿下连河南道的土话都会了?

不禁各个神情松动,看向太子的神情里多了几分亲和。

“太子说的太文雅了些,”林钰在崔泽身边笑道,“其实我们河南道,喜欢说”

“怂蛋!”崔泽斜了她一眼,嘴角一抿。

林钰哈哈笑出声来。

太子又道:“只是这流民之灾,是本宫想让诸位留在汴州的原因之二。”他顿了顿,又肃然道:“百姓们拖家带口而行,要躲过四个月的汛期。可是一路上少不得忍饥挨饿,遇到家家没有余粮施舍的时候,甚至卖儿卖女讨生活。有老人撑不住的,只能葬身异地。往往走的时候七八人,回来三四个。本宫是长在锦衣玉食的大明宫,可是百姓们这些苦难,本宫都知道。”

上一篇: 快穿之不完美情人 下一篇: 凤归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