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复嫁(双重生)(138)+番外
这话听着舒心,哗啦啦一阵响,堪舆馆的秤盘里也多了一把石子。
虽然比医塾还是比不过,但怎么说也不再是个光头了。
众人互视一眼,隐隐兴奋。
每个沙盘有每个沙盘的用处,其余人见了安桉的例子,也纷纷热情地给面前围观的百姓介绍起来。
农户的种植经验基本都是靠口口相传,或是跟着长辈通过日复一日地耕种练习掌握。
但粮食种植又是农户们挣钱的根本手段,这里面的法子和奥妙都垄断在小家里,自然不会轻易流通。
有的人可能种了一辈子地,都不会知道自己的土地上还可以种出其它种类的粮食、挣到更多的钱。
比如,京城附近的农户大多种水稻麦子,有的甚至从未见过木棉、苎、麻等物。更不知道旱地除了能种麦子,还能种黍、粟等杂粮。
而堪舆馆的学子们却不仅能告诉他们这些作物长什么样子,还能告诉他们种子去哪里寻得、应该怎么培育,又应该在什么季节耕种和收获。
学子们从书本中习得这些关键,再传授给农户。
农户们又有丰富的经验,只要能听懂学子们的阐述,就能触类旁通,有的甚至还能给学子们纠正照本宣科犯的错误。
交流起来,倒是其乐融融。
气氛很快也变得热烈。
想免费看病的人不少,但想学耕种的人也不少。
一时之间,堪舆馆的秤盘,竟然隐隐有了能够与医塾追赶持平的势头。
第55章 55
◎它带来的愉悦使魂灵都颤栗◎
百姓们一传十十传百, 参与投票的人越来越多。
学生们面前还放着一杆小秤,是给官吏投票用的。
正如沈遥凌预料,小秤这边几乎没什么悬念, 医塾那边一直沉沉压着。
一只修长的手摸过一粒石子。
沈遥凌抬头, 还没看清人, 脸上笑容已经绽开来。
随后笑道:“老师!”
旁边的学子闻声, 也抬头看了眼, 想了一下:“魏大人。”
魏渔玉面朱冠, “嗯”了声,低头将手中的石子放进小秤中。
自然毫无疑问选了堪舆馆。
沈遥凌笑嘻嘻:“多谢老师。”
魏渔看着她面前的沙盘,眸中有浅浅笑意。
“投机取巧。”
语气听起来却并不是批评。
沈遥凌耸耸鼻尖, 纠正他。
“怎么不说是能工巧匠。”
投票截止到酉时, 现在的票数来看,差距竟然也没有想象中悬殊。
沈遥凌轻声道:“本来以为大家都还只是孩子……结果其实很厉害的。”
有好些人的表现让她感到意外。
安桉活泼可爱很亲和, 王杰处事圆滑,李达一丝不苟,李萼几乎能给全场答疑……他们这支队伍,其实很是像模像样。
他们拥有着远比自己能想象到的更多得多的潜力。
魏渔无声地看她一眼。
偶尔,他会觉得她思考的角度有些违和。
并不似寻常少女。
“孩子?”魏渔低声道,“他们在你眼里,难道是晚辈。”
沈遥凌微愣。
嘻嘻笑道:“我说的‘大家’也包括我自己啦。”
魏渔看着她的笑弧,没再深究。
像是接受了这个解释。
魏渔陪不了他们多久,就要回衙门。
酉时一点点逼近。
眼见着两个秤盘上的差距慢慢缩小, 医塾那边似乎也坐不住了。
午时过后,竟打出了“免费赠药”的招牌。
涌入医塾摊位的人再次变多。
不过沈遥凌倒没着急。
反而还有些高兴。
吸引来的人越多, 就越多人了解地学, 堪舆馆正名得就越顺利。
可能日后有人反应过来, 察觉她对医塾的利用,又要说她心机深沉。
不过那都无所谓了。
目的达到了就行。
民心便是前途,百姓越是认可,往后堪舆馆的学子们仕途将会越顺利。
逶迤河流和浩渺湖泊等着他们兴修水利。
木材桐油需要他们勘探。
水旱虫灾需要他们治理。
他们若能在各地官府中发挥特长,抵御天灾便又多了一道助力。
沈遥凌这会儿面前的摊位无人,她边出神发呆,边下意识地拿着面前的陶俑摆在舆图上不同的位置。
仿佛也是一场排兵布阵。
她其实不擅长下棋,父亲常常嫌弃她是臭手。
好在人与棋终究不同,人是活的,只要齐心,终究会劲儿往一处使。
人定,则可胜天。
一抹雪白衣袍挡住她的视线。
宁澹站在她面前,也没跟她说话,低头看着她面前的舆图。
像是看懂了似的。
随后拿过一个陶俑,移动了一个位置。
仿佛无声地在她棋盘上走了一步棋。
沈遥凌看着一愣。
这样一来,舆图上的布局的确是协调了许多。
沈遥凌回过神,收起那些散落的陶俑。
“摆着玩的。宁公子,你吃过了吗?”
刚过午时,客套一句,问这个正合适。
宁澹抬眸看她:“尚未。”
又飞快地说:“我刚回城。”
沈遥凌诧异。
她也没问吧。
怎么听着,像是在跟她交代行程似的。
她没答话,宁澹便一直盯着她。
染着霜雪的眸底有探究,还有期待。
但过了好一会儿,沈遥凌还是没接话。
那丝期待便转为了转瞬不见的失落。
“去吃馄饨。”宁澹再次出声,提醒一般,“你和我一起。”
原先他忙起来也经常不见人。沈遥凌担心他饿肚子,会盯着他什么时候回太学,去街尾给他买一碗馄饨,再偷偷瞒过院卫带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