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诺(249)+番外
提前整整半年表达诉求、请上级协助自己达成目标,体现了韦霖对施谨领导力的莫大信任。施谨继续满足韦霖的第二个要求,回答了她的问题。
韦霖还有第三个话题:“我知道CMI目前还有一个高级经理的opening,理论上我将来应该向这个职位的人直接汇报,但我想和你探讨一下团队架构扁平化的可能性。从团队角度来看,我们团队小,扁平化的汇报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和多级决策成本,工作会更加有效率。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有能力和更资深的CMI同事按照工作内容的复杂程度各自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此外,向你直接汇报、和你直接共事,可以让我有更多的exposure,我的成长会更快。我相信你也希望我能够更快地成长。”
一个还不满二十四周岁的年轻女人,可以如此自信、有条理、有逻辑、不卑不亢地向上级说出自己的职业野心,韦霖远远超出了施谨对这个年龄段的员工的原有认知。
施谨说:“我需要想一想,也需要时间和HR讨论,下周我会回复你。”
韦霖走后,施谨短暂回忆自己的二十四岁。两者之间的差距堪比鸿沟。
要留存韦霖这样难得一见的年轻人才,施谨必须为她提供足够大的平台、充分的生长空间、必要的指引以及具有吸引力的工作挑战。优秀的年轻人在乎公平与回报,只有一切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估机制最能体现公平。
施谨想到宋零诺。
年轻人和年轻人的优缺点不同,各项能力有长有短,不该用任何统一的标尺去衡量两个没有相似性的人。
施谨本认为自己没有标尺,直到她不自觉地拿宋零诺和韦霖进行比较。
和陈其睿开会要用的资料,韦霖等宋零诺做好后主动负责整合两人的部分,然后交给施谨。施谨略做调整后发给姜阑的助理吴青。吴青把全部门的整合好后发给李欣。李欣当天私下和施谨说,deck里你那部分的质量最好,是你们新来的小朋友帮忙做的吗,比之前的好太多了。
陈其睿的身体仍在康复期,复工后依然需要平衡工作量,姜阑继续暂代战略与数字化中心负责人。老板休假前和休假后的人事变动不小,开会时姜阑先简单展示最新的部门组织架构图。
施谨留意陈其睿的表情。
她对CMI的兼并、升职到总监以及扩充团队等变更都是在陈其睿缺位期间完成的,陈其睿没有参与人事决策,他是否满意刘峥冉与姜阑的决定,施谨看不出。
“看不出”,即是陈其睿给下属的一种无形压力。
施谨背着这份无形压力,仿佛又回到了当初背着军令状时的状态。
一场九十分钟的业务会议,以往不会排中场休息的时间,然而今时不同往日,李欣在四十分钟的时候掐点进来提醒大家“稍作休息”,整整十分钟后,会议才被允许继续进行。
施谨不确定这是陈其睿的自我调整,还是季夏对陈其睿的硬性调整。不管怎样,她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老板已经不是过去的老板了。
陈其睿的工作节奏变更了,但是生意和业务的推进节奏不会变更。大家只能在更加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该汇报和讨论的一切事项。
姜阑讲今年部门的两大目标,数智化转型与降本增效;戴培敏讲公司前中后台各条职能线的2021全年目标设定、战略牵头的各项目进展情况、BCI事件对中国市场全零售行业的短中期影响;梁杰讲抖音正式推出电商后的四个月内的主要平台数据表现、不同电商平台的差异化直播策略和品牌机会;杨文天讲零诺旗下各品牌数据库的集成与会员忠诚度计划升级进度、基于头部电商平台的会员数据洞察而发掘的产品创新机会点;施谨讲重点系统的交付情况、实体旗舰店的数字零售项目进度、Web3浪潮下关于品牌数字藏品、品牌虚拟代言人及AI电商直播、为年轻消费者进一步提供融合数字技术的消费场景的创新型生意机会点。
具体业务汇报完,陈其睿重提BCI事件,要求听一听在座各位的看法。
该社会政治事件对涉事外资零售品牌的短期重创有多大,给中国本土零售品牌的机会就有多大。冠冕堂皇的话不必多讲,每家本土企业的心思都差不多:爱国生意要不要做?怎么做?做多大?
事件发酵一个月以来,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的爱国情绪空前高涨,“支持国货”已经不是一句短期对抗宣言,某两家已上市的本土运动集团的股价接连大涨。
老板要听大家的看法,通常是因老板已经有了自己确定的想法。
姜阑先开口,替部门定下一个不左不右的声调:对零诺时尚而言,“中国人也能做品牌”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在生意和姿态之间,公司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其余人跟着象征性地应和。
会议室里的人都清楚,同一个事件,对一些公司是难逢的机遇,对另一些公司则是难扛的压力。
施谨不由想到季夏和Xvent。
陈其睿回公司上班,季夏总算得到解脱。复婚是一场全新实践,过去十四周,季夏照顾病中陈其睿的责任感多源于义务,而非爱。
陈其睿病假结束前一晚,季夏讲出真心话:“你再病下去,我对你的爱会被耗光。”
季夏的耐心一向如此,陈其睿表示知道了。
次日清晨,陈其睿准点恢复离家去公司的日常,季夏则拎了一瓶酒到公司。她关上办公室的门,喝掉半瓶,然后开启一天的工作。
徐晓丹一如既往地为公司现金流操心。季夏通过转让她手里FIERCETech的部分股份搞来了一笔钱,填上这个季度的窟窿,也为下半年留有余裕。徐晓丹认为季夏应该至少学到一课:任何企业都有无法对抗的外部风险,尤其是在地缘政治议题越来越敏感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