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拂晓(158)
“南王殿下醒过来了。”宫女太医们喜不胜收,连忙高声呼喊着。
“还没到京城吗?”天之骄子也只剩下气若游丝,环顾一遍四周景色后确认还在行宫中,身边伺候的也没有一个是自己用惯了的,这才有此一问。
“是……太医说您不宜移动,陛下也就未曾回京。”
领头的宫女战战兢兢的回答,将两个事连在一起说,但显然结果南王十分满意,自认自己有了救驾之功,让父皇心疼不已,这才拖延了回京日子。
“汤相来看过本王吗?”
“他回京了吗?”
秦旭什么都不知道,兴致勃勃的询问着关于汤则震之事。
眼见宫女支支吾吾,神色晦暗,看着一无所知的秦旭竟然恒生了许多同情,同情这人是个傻子。
“没。”
“汤相公并未回京,就在偏殿,殿下若要见,奴婢立刻宣召他过来?”
“别,还是本王去见他。”
秦旭难得再去见汤则震的时候心情如同腾飞的鸟儿一样雀跃,想到二姥爷会如何夸他,他立刻就觉得身上的伤口也没有很疼了,立刻不药而愈。
披上一件大氅后便迫不及待的前往偏殿。
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谚语,大安百姓耳熟能详,现今已经十月,下了场淅淅沥沥的雨后更是寒冷,无数荼蘼之花经历风吹雨打后只留下一地残骸。
时节多变,人亦是。
秦旭就不是个聪明人,也不会多想什么,被内侍搀扶着颤颤的走出院子,此时天还未大黑,晚霞云蒸霞蔚,落日熔金,渲染的整个苍穹都好看的紧,浓烈的像是天边燃起火焰一样。
路上带着湿寒,脚步未停。
可汤则震不在偏殿里好好歇着,在刨地。
说是这么久了,就停了一会儿,醒来就开始拿着锄头挥汗如雨。
这本是寻常,秦旭时常都能见着汤则震在地里,也没有觉得哪里奇怪,直到真的见到了如今的汤则震本人。
本朝的中流砥柱汤相公究竟长的什么模样,很多人都说不上来,但若要选一个词来形容,那必定就是宝刀未老。
连陛下都得唤他一声舅舅。
他的身躯撑起整个汤家的显赫门楣,代表着汤家的从龙之功。
秦旭以为自己的二姥爷永远不会老,永远会为自己撑起一片天。
直到他的双脚踏入这座四四方方的宫殿后,冷雨敲窗的阴日蔓延,而他那德高望重的外祖一身粗糙的单衣在地里耕耘,周围守着的内侍跟瞎了眼一样冷眼旁观。
“你们是怎么做事的?”
“本王二姥爷的茶呢?大氅呢?你们都伺候到哪里去了?信不信本王一声令下要了你们的狗命?”
内侍们噗通一声跪下,左右互看,欲言又止,有什么都不敢说。
说什么?
说上头的意思只需要监视着人不死就行了,剩下的他们什么都不用管?
这话南王能听吗?
只怕都不用等他们说完,直接要了他们的小命。
“当差不宜,你何况难为人家?”汤则震已然听到了这里的动静,用锄头撑着身子,语气平和的开口。
屋檐上,一只孤雁飞过,扑棱棱的。
秦旭气不过,看着几个内侍依旧没解气,但一旁粗服淡颜的汤则震瞥了他一眼,淡淡开口:“你这是彻底打算不听我这个老人家的了?”
只一句,就让气势汹汹的秦旭偃旗息鼓,不敢再发脾气,只厌烦的挥了挥手,示意人退下。
但几个内侍就跟什么都看不见一样,依旧跪在地上不起身也不退下,呆呆愣愣的,丝毫没有在宫里的伶俐劲儿。
“你们还不退下,难不成是要本王亲自请你们离开吗?”
内侍们相视一眼,其中品级更为高一些的回话说道:“启禀南王殿下,并非奴婢们不愿离开,实在是上头有命令,不许奴婢们离开相公一步。”
“这……”
“你们反了不成?”
汤则震视线像开了一个小缝,若无其事的淡淡开口:“算了,人家为了当差,不必难为他们。”
就算秦旭再傻也察觉到了不对,他嘴唇嗡动,犹豫的看着让他最信任的长辈,问道:“这是怎么了?这到底是怎么了?”
“我去禀明父皇,立刻让他们严惩这些目无尊上的奴才们。”
回应他的是一声沉重的叹息,眼里浮涌的是秦旭看不明白的复杂和深沉,让他下意识怯懦的低下头,又在下一瞬证明自己成长,得意的说:“父皇现如今必定最宠爱我,留下二姥爷也只是担心而已。”
孤雁是注定去不了南方的,它只能留下来颠沛流离在涌动的宫阙中,旁观明争暗斗,坐收渔利,或许参与其中,不进则退。
玩这个的,哪有什么简单的人物。
但这一刻汤则震不死心,侧头问着秦旭,从他风华正茂的面容中试图找到深意——放弃汤家来求成吗?
真的已经做好准备成为一个孤臣,等待着昌平帝的心软和托孤吗?
“你究竟为何会拦阻那支箭?”
秦旭不明所以,怔怔的看着汤则震,发觉二姥爷是真的疑问之时,脸上露出一个显得十分羞涩的笑:“我也害怕。”
“但是想着二姥爷一直嘱咐我,让父皇看到我的孝心,当是就有了无上的勇气。”
“我想,再也没有什么比救驾更能够让父皇刮目相看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