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基建,她带跑了全文炮灰(82)
树木移植的前半个月是生死存活的关键时期, 挺过了这段时间, 之后再有枯萎的,估计也不多了。
目前这存活率确实已经很高了,得亏了当初帮着移植的村民,小心翼翼地没有怎么伤到主要根系。
“筒车”和“翻车”的图纸又被赵时悦白给了出去, 再一次被曹善执姐弟拿去建设武襄县了。
因为这一份恩情大义, 春分下种过之后, 大湾村的村民几乎全部都跑来帮着赵时悦,下田挖窝子, 上山找树苗。
这一千多棵砧木里面,大部份是山楂树和海棠树,都是已经结过果子的成年苗子,今年要是种活了,明年说不定就可以直接嫁接上富士苹果了。
没成活的百十来棵苗,赵时悦也并不打算立即补上,那空下来的位置,正好可以穿插着,少量种一些桃子、梨、柿子……
“阿姐,这里,这棵,也枯了。”赵寄奴的声音从另一亩地头上传来。
赵时悦拿着草绳走过去,准备给第九十七棵挺不过去的树苗拴上标记。
不过仔细一看,却发现已经舒展开的嫩叶确实枯萎了,可芽孢里面却还藏着一点绿意和生机呢。
赵时悦取下系了一半绳子,对赵寄奴道:“这树还活着呢,只是活得不够明显,先不给它系绳了啊!”
赵寄奴睁大眼睛,凑近了看,点头道:“恩,小小的绿,不明显。”
姐弟三人巡视了不到半日,将一千多棵果木给仔细检查了一遍。
枯萎了树苗,依旧只有九十六棵。
水车的名声已经在武襄县传开了,赵时悦家的“筒车”,俨然成了古代打卡热门地。
这都快一个月多过去了,依旧有不少的人特意前来看稀奇,就连大湾村里的乡亲,也喜欢往这里扎堆。
一亩多宽的池塘已经注满水了,里面种了一些莲藕。
莲藕根还是鲁师傅带来的瓦窑长工,去几十里外的河湾里找的。
当初建造水车时,引渡的水槽特意分出来两条岔道,一条的出口在池塘上方,另一条的出口跟水渠相连。
秋冬的时候雨少,河里水枯,挖池塘的目的是起个存水的作用。
如今池塘里的水存满了,池塘上方的出口也堵上了,不断升起的河水就只能去到另一个出口,全流进了沟渠里。
水车上游处,鲁公尺带人筑造了一道只占了一小半河床长度的堤坝。
堤坝上开了一个大约两米宽的口子,拦截堆积的河水从那两米宽的口子里奔腾而出,为的是增强水流的冲击力。
张行嘉和郑大郎等一众半大孩子,也不知道从哪里砍来了不少手臂粗的长竹竿,用草绳编成一个不算多大的竹筏子,横放着接在了堤口下方。
竹筏子拦不了多少河水,却接住了从堤口处冲下来的鱼。
鱼的数量并不多,时不时才落下一两条,大人们只看着一帮孩子瞎折腾,倒也不眼馋。
赵时悦见他们太小的鱼不要,忙开口道:“哎哎,那小的你们不要,也别又往河里扔啊,扔到我家池塘里养着吧,等长大了分你们大的。”
挖了池塘自然是要养鱼的,可惜没地方去弄育苗,只能积少成多了。
郑大郎将木桶里不到手指长的小鱼全丢进了赵时悦家的池塘里,笑道:“赵阿姐,小的都给你吧,养大了也不用分给我们,没你家这堤坝,我们也捡不着这些鱼,嘿嘿。”
赵时悦又看了一会儿他们抓鱼,打算回去做午饭。
赵妮妮和赵寄奴还不想走,赵时悦让张行嘉帮忙看着点,也没多管。
*
赵时悦家附近开垦出来八亩田地。
其中有六亩已经种下小麦,还有一亩种的是黄豆。
最后剩下那一亩,有五分地已经种上了各种菜蔬,另外五分还空着。
已经埋在地里的种子是跟村里人买的,那五分空地里准备埋的种子,赵时悦还没跟系统兑换,主要是太贵了,她得再想想。
赵时悦蹲在五分菜地旁边,撒下的白菜仔已经冒出来两三片小叶子,萝卜、豆角、芋头、大蒜什么也开始冒芽了。
长得最好的是韭菜,绿油油的已经有两三寸长,虽然还不到吃的时候,可赵时悦却忍不了。
她掏出兜里的折叠刀,小心翼翼就像是给自己修眉毛似的,在那窄窄的韭菜地里割了起来。
三垄韭菜割了一垄半,也才只得了一把苗。
“够了,搭三个鸡蛋,刚好可以炒一盘。”
赵时悦馋得已经开始咽口水了。
村里大部分人家都养了鸡,开春后便陆续下蛋,积攒多了都会拿出来卖。
春天的鸡蛋也没有那么珍惜了,想买一般都能买到。
赵时悦趁无人挨着,十分不满道:【小二,那水车图纸我都白给出去快一个月了,村里不少人家也都用上翻车了,可我这积分怎么一点儿都没往上动呢?】
222系统不知变通道:【积分奖励规则是:帮助一个必死之人脱离必死的绝境,奖励1点积分,帮助一个可能会死之人减少死亡的可能,奖励0到0.9点积分。】
这意思,火炕虽然简单,却是温暖到万家,帮助了有可能会冻死在寒冬里的穷苦百姓,减少了死亡的可能,所以才有积分奖励。
可水车有什么呢,也就只是普普通通、平平无奇地减少了庄户人家的耕作难度,为古代水利灌溉带来了巨大便利,间接推动了农业文明的小幅度进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