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岁(18)+番外
*
两人静默了片刻,待面上红晕渐渐褪去,陆月寒方道:“我今日出宫来,是打着向你问罪的旗号。”
见陆月寒说正事,宋令璋也正色问道:“什么罪名?”
“还没想好。”陆月寒微微一挑眉,“你最近干了什么能惹我生气的事吗?”
宋令璋失笑。
他垂眸思索片刻,终于松开两人交握的手,在匣子中抽出几张纸递与陆月寒:“承恩公府正有几桩案子要办。”
陆月寒一页一页翻过去,边看边道:“那便是我知晓你有意对承恩公府下手,名为问责实则刺探。”她抽出一页纸递与宋令璋,“就说是这桩事,如何?”
“铁矿啊。”宋令璋点点头,“也好。”
他们虽想改天换日,却并不想生兵乱。战事一起,民不聊生,这铁矿无论如何不能落到承恩公府手上。至于究竟是皇上发作还是承恩公府主动献上,于他们而言却没什么妨碍。
陆月寒站起身:“我这便去给承恩公府通风报信。”
宋令璋起身相送,推开门时,两人不约而同地换了副神情。陆月寒面色略显阴沉,宋令璋则是一如既往的面无表情。
宋令璋一路把陆月寒送至皇城卫门口,这才推手行礼:“恭送陆宫正。”
陆月寒似笑非笑:“有劳宋督公。”
她举步登上车轿,甩手撂了车帘:“回宫!”
*
马车辚辚远去,陆月寒掀开半边帘子,静静地看着外面的车水马龙。
入宫十年,沧海桑田。她终于能出来,再看一看这熟悉又陌生的京城。
“等一等。”陆月寒忽而瞥见一架刻着宫中徽记的马车,连忙叫住驾车的小宦官,“去问一问,那边车里坐的是谁?”
小宦官领命去了,不多时回来禀道:“是慈宁宫的风行姑姑。”
陆月寒心思一动。
她扶着小宦官的手婷婷袅袅下了车架,转而登上风行的马车:“风行姐姐。”
“月寒。”风行笑着挽起陆月寒的手,“你怎么出宫来了?”
“去了趟皇城司,找宋令璋问些事情。”陆月寒坦坦荡荡道,“风行姐姐这是往哪里去?”
“宫里送来了新鲜荔枝,娘娘命我给承恩公府送些去。”风行解释道。
“那真是巧了,我与姐姐同去罢。”陆月寒道,“我刚刚探得一件要紧事,须得尽早告诉大人。我原想禀明娘娘之后寻个借口往承恩公府来,既然遇上姐姐,正好姐姐为我做个掩护。”
“那也好。”风行颔首。
陆月寒打发了小宦官驾车先回,自己则与风行同乘,往承恩公府去。
*
风月二人齐至,承恩公府自然不会怠慢。府上大奶奶率仆妇迎了出来,众人说了两句场面话,一行人便簇拥着风行去拜见承恩公夫人,另又派了两个丫鬟引着陆月寒去书房拜见承恩公。
外书房中,承恩公早已在内等候。陆月寒上前,躬身行礼:“下官拜见何大人。”
“陆大人不必多礼。”承恩公微微一笑,“请。”
二人分宾主落座,承恩公问道:“娘娘近日可好?”
“娘娘一切都好,大人不必担心。”陆月寒徐徐道,“只是下官得知宋督公似有意对府上动手,还请大人留心谨慎,切莫给外人留了什么把柄。”
“多谢宫正特来提醒。”承恩公微微一笑,“非是老夫自夸,只是府上子孙办差勤勉,内宅妇人御下有方,陆宫正不必多虑。”
陆月寒微微一笑:“下官听闻二爷在淮皖发现了铁矿。恭喜大人,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待上报朝廷,想必这又是大功一件。”
承恩公顿时微微色变。
前不久二儿子发现了铁矿,便当机立断派人私藏了起来。他们原没打算上报朝廷,想的便是自家私造一批兵器预备日后起事。
只是,这件事他还没来得及告知太后,陆月寒是如何知晓的?
“下官刚从皇城司出来。”陆月寒道。
这下承恩公再也绷不住神情:“宋令璋已经知道了?”
陆月寒颔首:“下官刚得知消息便赶去皇城司试探了一番,却也只探到铁矿一事。宋督公手上究竟有多少证据,下官也不得而知。大人千万要小心行事。”
“多谢陆大人相告。”承恩公一身冷汗,连连道谢。
“大人不必客气,都是为娘娘办事,下官自当尽心竭力。”
*
风月二人各自完成了任务,被承恩公府客客气气地送出门。两人一同登车回宫,往慈宁宫去。风行是去复命,陆月寒则是前去请罪。
慈宁宫中,太后高居主位,风行花
间侍立一旁,陆月寒跪于下首,叩拜于地。
静默了片刻,太后放下茶盏,茶杯与茶盖直接发出一声清脆的碰撞。
“起来吧。”太后平静地开口,“事急从权,此事你做的很对。”
陆月寒微不可查地松了口气,俯身再拜后才起身。
“娘娘宽仁。”
“你在司礼监消息灵通,若再有这等要紧事,哀家准你便宜行事。”
“是。”陆月寒行了一礼,“臣定不负娘娘重托。”
她赌赢了!
未禀报太后便先给承恩公府送信,这本就是一次试探。在内宫中,太后给她的权利极大,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她想在宫外也有先斩后奏的权利,而不仅仅是为太后跑腿传话。
她原计划中,并没有如此急迫。她本是打算先从出入宫廷开始,传递几次消息之后再让太后主动放权。
然而宋令璋给了她承恩公府私藏铁矿的消息,回宫的路上又正好碰上风行往承恩公府去。天时地利俱全,她当机立断改变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