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岁(42)+番外
宋令璋眼瞳一缩。
他并未更名易姓,若是有心人要查他的出身,只需打听一圈便能探听到,更不必说周首辅这等历经三朝的老臣。对方知晓他的来历并不稀奇,只是今日忽然提起来……
“老夫只是觉得可惜。”周首辅摇摇头,“我与你祖父曾经同殿为臣,你若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只管叫人递话给我。老夫虽然没有什么能耐,但是总归还有几个门生故旧。”
宋令璋抿了抿唇,低声道:“多谢老大人。”
这老狐狸,多半是察觉到了什么,来做这等锦上添花的事情了。这话说的倒是蛮漂亮,其实什么也不曾允诺。
不过……对方既然明知他的身份,说这话也算是表示了不会阻碍他的意思。
*
“这老狐狸,早做什么去了?”陆月寒嗤笑一声,“他又不是第一天知道你的身份,从前用的到他的时候装聋作哑,如今等我们把控了半朝才来说这等话。”
“这世间的道理,本就是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宋令璋平静地说道,“横竖我们也不曾指望他会做些什么,只要他不与我们为难就好。”
“殿试已经结束了。”陆月寒垂着眼,慢慢说道,“之后,传胪、游街、琼林宴……等到新科进士授官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了。”
“是啊。”宋令璋轻声道,“我们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你已经找好人选了吗?”
“秦御史。”宋令璋道,“他是老师的门生。”
“门生。”陆月寒冷笑了一声。
沈家是清流之首,她的父亲屡点学政,座下门生不知凡几;宋家更是常年戍边,旧部无数。可是到头来……
“你若是不喜,我们便另换旁人。”宋令璋道。
“罢了,自保是人之常情,也怪罪他不得。”陆月寒淡淡道,“他这会儿肯站出来,也还算是有良心了。”
*
五月二十日,金殿传胪。
鸿胪
寺官引着众贡士就位,待女官们服侍着太后在垂帘后入座,朝臣们三跪九叩,礼部官员宣制,卫士方开始高声唱名。
“幽州岳逊,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
卫士们唱名三次,鸿胪寺管引状元出班入殿。
“青州郭知节,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
“荆州李肃,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
待三鼎甲皆唱名毕,卫士们继续唱名二甲及三甲。唱名罢,众朝臣及进士们再行三跪九叩大礼。
原本这场金殿传胪一切顺利,然而正待礼部官员欲捧金榜出门张贴之时,本该带领新科进士去观榜的状元郎却并未跟随其后,而是一撩袍角重跪于地。
“学生岳逊,有要事启奏!”
第26章 鸣冤
“学生岳逊, 有要事启奏!”
状元郎这一跪,顿时教朝堂上的气氛为之一滞。众人不由得互相以眼神示意,心中暗道不妙。
金榜题名, 状元夸街, 这是何等的荣耀。有什么事情能让状元郎连这些都不顾,一定要在今天这日子禀奏陛下与太后娘娘?要知道三鼎甲在授官的时候按惯例入翰林,本朝更是有让状元郎做翰林待诏的传统。状元郎入朝时虽然官卑职小,但若只论面圣的机会,却实在不算少数。
除非……
如今天子年幼,太后垂帘听政, 平日里多用内宫中的女官太监,外朝官员在内廷面前不免有些式微。莫非是状元郎要禀奏之事与内廷中那一对女官权宦有关,是以甫一面圣便急忙当庭状告,只怕日后失了机会?
不仅朝中众臣这般做想,连陆月寒和宋令璋也有几分这样的猜测。两人隔空对视一眼,眼中都带出了些许不解之意。
——他们两个在朝堂上搅风搅雨威慑群臣不假, 但也没做什么劳民伤财的事情罢!这位寒门出身的状元郎即便是有什么冤屈,也不该和他们有关才对。
“学生代幽州广阳郡丰定县父老,为镇南侯鸣冤!”
陆月寒的手微微一颤。
“镇南侯”三个字仿佛晴天一声霹雳, 惊得群臣尽皆侧目。岳逊却恍若不觉, 只泣拜于地。
“学生幼时, 北凉犯边, 幸而镇南候率众死守幽州, 学生方得活命。家乡父老,多有随侯爷守城之人, 皆知侯爷忠义。陛下,太后娘娘, 镇南候绝不是叛国犯上之人,谋逆一事必有冤情。求娘娘重查宋沈案!”
岳逊的话语掷地有声,震得朝中众臣面面相觑。陆月寒也下意识向宋令璋看去,正对上宋令璋惊愕的眼神。
这不是他们安排的人!
这世上……还有人记得曾经的镇南候府,还有人记得宋家的世代戍边。
朝堂一时寂静,却见探花郎也迈步上前,在状元郎身旁屈膝跪地,伏首长拜。
“学生李肃,代修远书院学子,为沈家父子鸣冤!求陛下与娘娘重查宋沈案!”
陆月寒不自觉抿紧了唇。
修远书院……那是她家开设的书院,那是她祖父致仕后为贫家寒门子弟进学所设的书院。彼时她祖父是众望所归的文魁,沈家还是朝中的清流之首,书院中的教师皆是他祖父的门生故旧,书院中的学子所用的衣食笔墨皆是由沈家资助。
后来……
沈家败落之后,书院也大不如前,只有祖父的几个门生还坚持着只收取一点微薄的束脩在书院里教书,再便是依托她父兄的旧友偶尔送些钱粮,勉强维持着书院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