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有好有坏, 这不马上就要让他想要做太阳伞。
袁斌只能在心里不停的这么的安慰自己, 心安理得的行走在道路上。
天气炎热,小路晒得特别干, 行走都会带起来很多的尘土。
在很多村子里,好多人家都会在清扫院子的时候, 同时向院子里洒水。
可以带来一丝丝的凉爽, 同时让尘土降下去, 不弄脏衣服。
“王彘, 去找制伞匠做几把伞, 就是要挡太阳的伞。”
袁斌真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他觉得以后不能顶着门板出门了。
“遵命主公。”
王彘赶紧答应了, 要不是今天顶着门板出门, 他都不知道头上有了遮盖物,竟然还挺舒服。
果然主公就聪明绝顶,瞅瞅人家的脑子转的有多快,很快就想到了油纸伞。
要说到古风的三大装饰物, 油纸伞,纸扇,箫。
“再做几把扇子, 没错!家有工匠能不能做风扇?”
袁斌摸着下巴,继续琢磨如何度夏。
在最热的三伏天里, 最好是去山上的小亭子避暑。
在山后背阴处,小亭子正冲着山间的风口,是真凉快呀!
夏天需要用冰,他会硝石制冰法。
袁斌也做过实验,也知道硝石制冰法,很简单,就是往水里放硝石。按照比重调配,很快硝石就会带走热量。
而且硝石是可以反复利用,按照常理来说,只需要找足够多硝石,就可以长期的利用。
但是他不知道硝石在古代叫什么?
这就是十分尴尬的一件事情了。
袁斌真是郁闷,自己的脑袋怎么什么都不记呢?真是个榆木脑袋。
袁斌想着事情,却脚步跟着秦野猪行走,愣是没出错。
为了得到主公的奖赏,工匠们可是费尽了心思。
这次所来测试的收割工具一共有三种,特意留了几块晚熟的稻田进行测试。
已经收完稻谷的老百姓们纷纷出来围观看热闹。
工匠们已经准备就绪,三种收割工具,每一种都挺特殊的样子。
袁斌到来之时,众人纷纷让开路。
“王村长,叫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农,一起测试。”
袁斌想着这些工具用出来,做出来一定是要老百姓用的工具。
真正实用者是农民,那就不能让别人测试,让经验最丰富的老农测试。
第一个工具,加大加长版的镰刀。
这个工具一看就是在投机取巧,反正就看着那么像死神的镰刀。
袁斌看着大镰刀,就不像好用的样子。
而且还要担心会不会伤到别人,这就是在滥竽充数。
因为就连袁斌都能看出来大镰刀并不实用。
不说好用不好用了,光是用铁的造价就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承担。
“第一种大镰刀不能用,你需要贴合实际,容易伤到人就不说了。你打造这一把大镰刀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普及整个县城需要多长时间?”
袁斌只是浅浅的问了几句话,就让这浑水摸鱼的工匠无地自容。
王村长和身后的几位老农都暗自点头,主公说的十分在理。
准备投机取巧的工匠被说的满脸通红。
巴管事瞪了他一眼,平时做事都投机取巧,真当主公啥都不懂呢。
因为第一个工具出师不利,第二个上场的老实巴交的中年工匠谭大明有一些不知所措了。
“俺…俺…做的,做的是钐镰。”
谭大明本身就紧张,而且他天生是个结巴。
手脚都不知道放到哪里,说不出来话,只能把他做出来的东西,让大家看一眼。
确实长得稀奇古怪,周围的人们都在好奇这个东西到底该怎么使用?
由竹编、钐刀、手把和绳索四部分构成。
钐镰的主体是一个由竹篾编成的半圆形大网眼竹筐,形状像簸箕,比簸箕稍大,长宽各三尺多。
在箕口处安装一个二尺多长、四指宽的钐刀。
钐刀很簿,很锋利。箕口两端,一端装木柄,一端系绳子。
木柄约有三尺长,绳子稍短。木柄末端安有一短横木,便于手握。
绳子末端,系一个方框形转轴,便于手拉。
钐镰样子怪怪的,但是看上去还挺好用。
谭大明因为结巴说话也说不清,所以他尽可能的展示钐镰的好用。
只要配合着腰的扭动,就这么一下接着一下,很快他附近的稻谷就被搂得干干净净。
本来第一个工具,展现出来时,王村长等人失落的摇摇头。
老百姓使用的工具始终传承了好多年了,也没有人想要改过工具。
都有一种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是好东西的想法。
现在看到这种古怪古怪的收割工具,大家还挺好奇,并且刷刷刷是真快呀。
“很不错,肉眼可见的收割成果。王村长,你挑几个人上去试一试,看看效果,对比你们用镰刀怎么样!”
袁斌没见过这种工具,果然这些工匠们啊,只要逼一逼总会给大家惊喜。
王村长赶紧点头,几个老农早就已经摩拳擦掌等着了,作为庄家的老把式,他们看一看就知道钐镰该怎么用。
“村长,我可是老花呀,咱们俩可是一起长大的伙伴。”
花老头已经抢先第一个名额,立刻就来到了谭大明身边。
谭大明将手中的工具交给花老头,教给他该如何用力,该如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