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国师大人穿六零(273)

看到张林在窗边,江英叫张林进来:“妈给你说件事。”

张林已经听到了,三两步进来:“孩子的事儿吧。”

江英点点头:“咱们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儿,咱们村的年轻人因为小姑奶奶的话,都推迟了生娃。后来机会来了,你们考上大学,又去外面读书,更没时间生娃。这一拖就拖到这个年纪了。”

叶秋他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年纪大的,像叶秋,大学读完已经三十岁了。年纪小的,像是叶朵朵、叶大兵他们,今年也二十五六了。

张林:“妈你放心,这事儿我们跟爸妈说过,他们也理解我们的难处。”

“理解归理解,你们这个年纪还没一儿半女,当爹当妈的不着急不可能。”

不管怎么说,态度要到位。

张林攀着媳妇儿的肩膀:“妈,叶秋不是一般的家庭妇女,她大学还没毕业就撑起那么大的厂子,管着那么多的事情,连小姑奶奶都说我媳妇儿厉害。你还怕我爸妈挑刺儿?”

江英笑道:“你别整天说好听的话哄我。总之,我说的话你们记着,规矩些总没错。”

“妈,我们心里有数。”

张林爸爸妈妈工作忙,他几乎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后来因为他是家里的大儿子,十来岁就下乡插队,今年他三十来岁,从时间上算起来,他在家的时间还没有在叶家村的时间长。

可能他爸妈也知道这一点,自从前些年爷爷奶奶去世后,他爸妈对他的态度客气了许多。

论血缘他们是亲人,但论亲情,张林嘴上不说,心里面其实也知道,爸妈对他的弟弟妹妹比对他更亲近。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叫他早早就离开了家呢。

四年前考上大学后,张林带着媳妇儿回了一趟北京的家,好多年没见到,他爸妈看到他们夫妻站在大门口,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对待他们。

家里住房不宽裕,张林也不愿意委屈媳妇儿,就主动带着媳妇儿去外面招待所住。他爸妈和弟弟妹妹一句挽留的话都没说。

到现在,张林想到这事儿心里还有些不是滋味。

江英整理好给张家的年礼后,去柜子里翻出四双布鞋:“空闲的时候给你们做的,一人两双,记得放你们包里带走。”

“你们给我买的那双皮鞋呀,夏天焐脚得很,还是咱们的老布鞋穿着舒坦。你们两个外出见人为了体面穿皮鞋就算了,在家还是穿布鞋好,布鞋舒服。”

“好嘞,妈我们肯定不会忘记带走。”

张林接过丈母娘给的布鞋,回房间放箱子底。

江英看着张林的背影叹气,叶秋扭头跟出去:“妈,我去看看他。”

“去吧!”

张林其实很喜欢叶家,人就是这样,抛开什么血缘关系,哪里让你舒服你就会往哪里去。

张林一个叶家的女婿都觉得叶家舒服,叶家的年轻人,在家族里有这么多家人朋友,更觉得家族里好。

但是,正月初三开始,叶家年轻人背上行囊,就陆陆续续坐车奔向远方。

他们该去搏出一份自己的事业。

叶秋和张林他们自己当老板,没在单位上班,可以稍微晚一点出发。等到正月初五,他们夫妻俩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出门,坐火车去北京张家。

夫妻俩都是大学生,对张家人又大方,他们俩到张家后,张林爸妈兴高采烈地迎他们进门。

江英准备的礼物,还有叶秋的好态度,让张林爸妈从内到外地开心,人一高兴,说话做事就会让旁人舒服些。

至少,他们夫妻在张家的这几日,张林没有明显感觉到他是外人,是远道而来的客人。

走的那天晚上,张林抱着媳妇儿:“这两天辛苦了。”

叶秋嗯了一声:“你们家人真多,每天洗碗洗的我手累。”

张林笑道:“以后不让你洗碗,家里的碗筷我包了。”

叶秋打了个哈欠:“洗碗啊,打扫家里清洁卫生啊,还是请人干吧,咱们俩的时间宝贵,有干家务的时间,不如好好搞事业。”

“嗯。”

“还有,我今天上午听你家隔壁邻居说,你们家前面那条牌坊街上有小院子卖,四五万一套。我算了一下,等到暑假的时候咱们俩手里分红的钱估计够了,到时候过来买一套放着,咱们以后如果过来过年,就住自己家小院。”

也就是手里的钱不够,要是钱够,叶秋真想多买几套院子放着,北京的地价以后肯定不便宜。

“嗯。”张林也心疼媳妇儿。

这回回来,他爸妈专门在屋里给他们隔了一个小单间,只能放下一张床,他们的行李没处放,都只能塞床底下。

买房,还是得努力挣钱!

夫妻俩回深圳后,全身心投入到工厂中去,把工厂搞得有声有色。五月份的时候,他们的九叶家电厂还签了一单外贸,可把大家高兴疯了。

叶秋高兴了一天,第二天把工厂的管理层叫到一处开会,商讨如何把外贸渠道扩大。

他们九叶家电厂生产线先进,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过硬。而且他们这儿的原材料便宜、人工便宜,他们的生产成本很低,所以他们的报的价格在国外中低端市场非常有竞争力。

“我认为,国内市场咱们要好好干,国外市场更要好好干。”

叶秋觉得,国内市场很大,国际市场更大。

现在国内的大部分家电厂,要么质量不行,要么还没走上出口的路子,他们九叶就要抓住这个先机,率先在国外市场打响中国家电的牌子。

叶秋对所有人说:“第一步,咱们先改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