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扶额,孩子这么小就开始叛逆了吗?
“不上学是不可能的,你说说,要怎么办你才肯上学。”
涵涵提出要求:“你陪我上学。”
“我这么大的人了,老师也不让我进教室啊。”
“那叫江森和江枫陪我上学。”
“他们俩才三岁多,外面的雪那么厚,你觉得他们能去学校?你抱他们去?他们要在课堂上哭了怎么办?想上厕所怎么办?”
江森和江枫兄弟俩一左一右靠着妈妈,妈妈是什么意思?他们早就会自己上厕所了,他们也不爱哭呀。
涵涵不说话了,委屈地低下头。
张惠连忙又把女儿抱过来:“你乖乖去上学,等到明年暑假,我带你去外公外婆家过。”
“真的吗?你不是说明年春天不去外婆家了吗?”
“这是两码事,春天不去是因为我要读书,你也要读书。暑假去不耽误呀。而且咱们暑假还可以去蒙顶山,山上的多凉快呀!”
“说好了,你不准反悔。”
“我绝对不反悔。”
总算把女儿哄好了,张惠松了一口气,晚上等江明彦下班回来,张惠立刻说:“你女儿闹着不上学,你可不准站她那边。”
“之前不是在学校玩的挺高兴的嘛,怎么就不想去了?”
“觉得不公平呗,这么冷的天,全家就她一个人去上学,我和江森和江枫都在屋里玩儿。”
“我不是还要去上班吗?每天比她回来得还晚。”
张惠推了他一把:“你赶紧去哄哄她,你比她还惨,看到你说不定她心里好受一点。”
“站那儿干什么,快去呀!”
江明彦哭笑不得:“好吧。”
幸福真的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江明彦去女儿房间不过十多分钟,涵涵就兴高采烈地从屋里出来了。
“妈,晚上我想吃蒸蛋。”
“没问题,你去厨房叫六嫂给你蒸一碗。”
“只有我有,不给江森和江枫。”
“可以!”
江森和江枫对视一眼,难兄难弟不明白,为什么不给他们吃蒸蛋?他们又没有做错事。
等女儿走后,张惠扭头小声哄儿子:“你们明天再吃哦,明天中午给你们俩一人蒸一碗。”
江森和江枫性格好,都乖乖地点点头。
“真是乖儿子!”张惠扭头一人亲了一口。
江明彦在一旁看热闹,笑了笑没说话。
二十来天后,腊肉做好了,涵涵终于熬到放寒假了。
最后一天上完课,书包往书房的角落里一塞,直接就不管了,每天跟妈妈一起,吃了睡,睡了吃。
张惠也乐得轻松,有女儿带着两个儿子玩儿,她闲暇的时候就更多了。
张惠上午不出门,下午包的严严实实地出门。
自从恢复高考之后,城里人来人往,买卖都活跃了许多,趁这个时候,张惠经常出门拜访朋友。
说是她的朋友也不准确,应该说是宁远的朋友。
张惠通过宁远认识的他们,这些年也从他们手上买了不少东西。
张惠是个大买主,他们都知道,张惠上门,肯定要被好好接待,送到她面前的东西,不管贵或者便宜,有一点可以保证,至少是真的。
张惠最近出去的多了,也敏锐地感受到,古玩市场上的风向有点变了。
以前随便她挑挑拣拣的物件,现在有些人已经不乐意拿出来了,就算卖,报出来的价格比原来贵了不少。
因为原来的价格低,就算价格翻一倍,张惠也觉得很便宜。
但是这不是便宜不便宜的事情,这是市场要发展起来了呀。
他们家才买了三套院子不久,家里没什么闲钱了。
张惠回家跟江明彦商量后,把家里的钱清点了一番,手里的人参又卖了一些,凑了一大笔钱,找到几个靠得住的卖家。
“我知道现在行情好了一些,你们也不乐意低价卖。现在你们是卖家,我是买家,咱们就是做生意,你们也别看在以往的交情上不好意思喊价。”
张惠这几句话说的很厚道,也表示自己诚心想买,几个老伙计们商量了一下,半下午再过来,都拿了不少压箱底的好东西。
以前几块十块的东西,现在涨价到几十一百,以前一百两百的古董,现在叫高价敢往五六百叫,觉得自己手里的东西值价的,开口就敢喊一千两千。
张惠也不是真的冤大头,她长期买古董,现在市场什么行情她有数。
价格太离谱的她看都不看,价格还行的她就挑选着买了一些。
张惠挑选完给钱,那两个叫价十分离谱的人,忙赔笑道:“您看您,怎么不还价呀。瞧瞧这幅图,魏晋时候传下来的,虽说不是什么名人的笔墨,到底也是真品,以前你最爱这样的物件了。”
张惠也不恼,笑了笑:“您刚才喊的什么价我都给忘了,您再出个价?”
“一百二?”
“我看行。”
张惠出门几天,家里的钱包又缩水了,书房下面的库房,又多了不少藏品。
至于张惠的空间里,两对五斗柜,十个大抽屉,装满了九个,另外一个当杂物收纳用。
周末休息,书房里放了两个火盆,屋里被烘得暖洋洋的,张惠躺在垫子上看书,三个孩子在一旁做游戏。
江明彦刚才出门了一趟回来,笑道:“钱花完了都不爱出门了。”
张惠轻哼一声:“现在咱们家收藏的这些东西,足够你给女儿添嫁妆,给儿子娶媳妇儿,还有咱们的晚年生活了。”
“不想再去买点儿?”
张惠摇摇头:“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