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郎弱小可怜但能吃(120)+番外
竹筒里装着滤过的八宝茶,吃食是青团、大米包饭、两样糕点、洗干净的果子和一大盒拌杂蔬。
一堆东西摆满一地,看得韦朝和曹阿双的嘴半天没合上。
“不愧是秦老弟,准备这般周到。”
这些一看就是花了心思的,样样精致让人不舍得入口,两边本就是偶遇,韦朝和曹阿双哪里好意思真的蹭吃蹭喝,客气半天,最后只一人拿了个青团在手。
“这点心以前没见过。”
韦朝看着手里绿油油软绵绵的点心,好奇地想要掰开瞧瞧。
秦夏道:“这是南方清明会吃的点心,叫做青团,咱们北地少见,这绿色是用艾草汁染的。”
他一共做了四个馅,分别是甜豆沙、黑芝麻、蛋黄咸肉松和香菇笋丁肉。
两甜两咸,还不知道虞九阙喜欢哪一样。
这东西做出来不急着吃完,还能放上几日,秦夏做了不少,邀请韦朝和曹阿双每个口味都尝尝。
一圈下来,传统的豆沙和无人能抗拒的蛋黄肉松最受好评,而香菇笋丁肉的接受度最低,大约是北地不怎么做用糯米包肉馅的吃食,只会觉得像肉馅汤圆一样让人难以理解。
不过虞九阙却来者不拒,对于别人吃不惯的肉馅青团也接受良好。
而且比起内馅,他其实更喜欢外面的那层皮,艾草的香味淡淡的,有草木的清爽气息。
吃罢青团,韦朝和曹阿双又被硬塞了两个大米包饭。
这吃食秦夏是照着从前吃过的粢饭团做的,不过不怎么正宗,里面也有脆脆的肉松和碾碎的蛋黄。
四人就着八宝茶吃得身心满足,闲聊间,韦朝提起一件事。
“上回那个于顺,秦老弟可还记得?”
第46章 夜宵炒米粉
秦夏当然忘不了于顺, 不仅是他,听到这个名字后一旁的虞九阙和曹阿双也都抬头看过来。
秦夏喝了一口八宝茶。
“可是他那熟肉铺出了什么乱子?”
自己卖出去的方子虽说是要了“高价”,可他确信于顺能挣得回来, 应当不至于因为此事惹来什么麻烦。
韦朝摇摇头。
“倒和他府外的生意无关, 不过他这人最近大抵是走背字, 听闻办砸了一桩大差事, 已经好些日子不怎么出府了。”
这桩大差事, 乃是宋府老爷宋栾五十大寿的寿宴。
宋府是商户,越是大操大办,就越能彰显宋府的财力, 在此事上必然不会吝啬银钱。
既然是宴席, 厨子便是重中之重。
“宋老爷好面子, 寿宴打定主意要请城里最好的厨子, 一来二去,就想到了常悦楼。所以一早便最好准备,要请常悦楼已经退隐的老掌柜,也是当初令常悦楼名噪齐南县、声闻平原府的常老爷子出山掌勺,做这顿寿宴。”
常悦楼之名, 县城之中无人不晓。
常家祖上是个屠户,代代只会杀猪,到了常老爷子祖父那一辈, 大约是宰够了畜牲, 加上猪肉吃多了, 竟悟出一个绝佳的炖肉食方,靠这道炖肉转行开起食肆, 就是常悦楼的前身。
而这道菜现在有个简单直接的名字——常家坛子肉,至今是常悦楼的招牌, 酥烂入味,香飘十里。
但尴尬的是,常悦楼的猪肉菜势必做得出神入化,可宋府不是素来不食红肉?
到时候说不定常悦楼一半的招牌都上不了席面。
听罢秦夏的疑问,韦朝一拍大腿,显然这份“八卦”正说到关键。
“其实这吃白不吃红的规矩,只有府里老太爷、老太君那辈守得最严实,现下老太君身子骨硬朗,尚还健在,宋老爷要叫她一声祖母,往下越是小辈越重口腹之欲,这规矩早就松动了。在府里没人坏规矩,出来以后随便吃,没人管。”
也就是说,估计宋老爷私底下估计没少跑到常悦楼偷吃坛子肉。
“那于顺是为何办砸了差事,可是常老爷子不愿出山?”
没记错的话常老爷子今年已经六十多了,常悦楼早就传给了儿子,自己在家含饴弄孙。
想请出这位“齐南县最好的厨子”,那得是天大的面子。
“其实本来也没多难,宋府在齐南县势大,在县老爷面前都说得上话,又掏得起钱,常老爷子卖宋家一个面子也无妨。再者说,这宴席办好了,也反过来给常悦楼增光。”
哪知就是这节骨眼上,出了一件事。
老太君近来卧病,宋府二公子为了尽孝,差心腹于顺出府时顺路去常悦楼买了一份松瓤鹅油卷。
这道菜不止常悦楼一家会做,但素来受老太君的喜爱。
“结果呈上去后,老太君吃罢上吐下泻,病势反而加重,让后厨的人来认,里面压根用的不是鹅油,而是猪油。”
秦夏:……
这件事属实让人听完不知该说些什么好。
宋府老太君连红肉都不碰,肯定也不吃猪油。
一个人长时间不碰一种食物,猛地一吃,确实容易引发肠胃不调。加上本就在病中,事情自然更严重。
“常悦楼以猪油代替鹅油,这是以次充好。”
鹅油可比猪油金贵多了,一头猪能炼多少油,一只鹅又能炼多少?
三岁小儿都算得明白。
韦朝继续兴致勃勃地讲故事。
“正是如此,而且这吃食到手是搁在食盒里的,一般人哪里能看一眼就分得清是什么油?宋府二房这回是闯了大祸,府里乱成了一锅粥,宋府不忘把常悦楼告到了衙门,衙门又命街道司查验,乐子可大了。”
宋府算得上齐南县首富,他们家的那些个“后宅秘事”,早就在县城百姓的茶余饭后打了八百个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