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郎弱小可怜但能吃(160)+番外
可这些话,无法对面前这些个关心他与虞九阙的人们讲。
秦夏只好先请众人回去,说自己再在家中等上一夜,若还不见人,便去报官。
现下去是不成的,一个成了年的哥儿才丢了这么几个时辰,衙门不会理会。
“累得大家伙晚食都没好好用,待阿九平安归来,我们在食肆,给诸位摆上一桌。”
大家见他强颜欢笑的模样,心下不忍。
末了除了方蓉母子,其余的人都走了。
走前都道有用得上他们的地方,让秦夏务必开口。
秦夏谢过,亲自把他们送出了家门。
回来后,将方蓉和柳豆子请去了堂屋坐。
二人打定主意要陪秦夏一夜,要知道秦家也没别人了,能算得上亲人的,只有他们。
回屋坐定,找了个由头支走了柳豆子,方蓉觑着秦夏的神情,几次欲言又止,终究还是说道:“小夏,你同干娘说句实话,是不是九哥儿不见了这事,你心里有数?”
秦夏心头一跳,面上仍故作不解。
“干娘这是何意?”
方蓉心知自己不该在这时说这个,但细想来,九哥儿这孩子身上本来就迷雾重重。
她这干儿子是个聪明人,每天和小哥儿睡一个被窝里,不会猜不透。
“干娘说一句猜测,你别怪干娘,九哥儿是个好孩子,但……你说他会不会是被从前的家里人寻去了?”
秦夏一时沉默。
他很想说,对此自己确实有些猜测,只不过并非什么“家里人”,而是“宫里人”。
因为时下三月,按照原书剧情,虞九阙本该已经恢复记忆,并且开始为返回盛京做筹划。
只是原著中对这部分一笔带过,秦夏并不知虞九阙从恢复记忆到返回盛京的中间,在齐南县经历了什么。
孤身回京,怕是可能性不大。
真是那样,怕是还没进京城就要丢了小命。
秦夏这会儿认真分析,总觉得虞九阙在齐南县时,一定是通过什么方法,联系上了过去效忠东宫的人。
太子被废后,东宫旧臣四散,前朝的太子一党偃旗息鼓。
有人蛰伏自保,以待来日,有人遭贬偏地,起复无望。
但这批臣子,却对东宫忠心耿耿,从未放弃过再度拥立太子的念头。
从后续剧情和书中虞九阙的人设来看,他和东宫明显是在互相利用。
他是东宫在内宫的钉子,而东宫则是他一步步走向人臣之冠的铺路人。
秦夏有理由怀疑,虞九阙在养伤期间,联络上了东宫旧臣,双方达成了一致。
不然无法解释虞九阙作为一个失踪数月的内侍,缘何能够顺利回宫,连过去的位子都还空着。
如果……
秦夏不由设想了最坏的结果。
剧情多半仍在无形中推动,虞九阙或许无可避免地要被卷入其中,那么眼下三月之期已到,他倒宁愿带走虞九阙的是东宫之人,而非仇家。
至少那样的话,说明虞九阙没有危险。
这些话不可为方蓉道,秦夏又不能坐在屋中空等。
便起身四处翻一翻找一找,想看虞九阙有没有留下什么线索。
方蓉眼看他打开放在床尾的一口衣箱,把里面的衣裳、被褥等抱了出来。
他单纯地想,虞九阙办事缜密,若是想藏东西,定会藏在一个不易发现的地方。
这么一折腾,倒从其中飘出一张纸。
秦夏弯腰捡起,登时脸色一变。
“小夏,纸上写得是什么?”
方蓉不识字,见秦夏反应如此,心里又开始七上八下。
秦夏却觉得自己需要冷静冷静。
面前的纸上,笔迹潦草,字句零星,看得出虞九阙每次写时都很仓促。
但纵使如此,也足以令秦夏拼凑出一个事实——虞九阙的记忆,早就开始恢复了。
他正一点点通过回忆起的碎片,拼出自己的过往。
“小夏?”
方蓉又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秦夏猛然回神,快速把纸张叠起,脑筋飞转,好歹是编出一个说辞。
“这些……是阿九写给我的。不是这回留的,是从前就有的。”
在方蓉看来,虞九阙写得一笔好字,必定也有好文采。
秦夏既然这么说了,那纸上写得,怕是什么只有两口子能看的私房话。
“干娘不问了,你快些收好。”
秦夏顺势把纸塞进自己的前襟,陷入了沉思。
既确定虞九阙至少找回了从前七八成的记忆,那么秦夏更加断定,自家夫郎的失踪不会简单。
继而又想,如若小哥儿真的回不来,他要找,该去哪里找。
秦夏严谨地开始琢磨,若想离得近些,总该也去盛京。
天子脚下的酒楼,便是皇子王孙、朝中高官也时常光顾,听闻前朝宫里的皇帝还乐意叫“外卖”,引得不少小贩每日在宫门外摆摊。
内侍做到虞九阙那个位子,在宫外也必定有宅子。
到时自己去偶遇一番,不知小哥儿还会不会认他这个“糟糠之夫”?
东想西想,秦夏都被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给搞得无话可说。
脑子里乱成了一锅粥,等反应过来,自己居然已经从堂屋出来,身在灶房。
他现在急需手上干点什么,让头脑冷静下来,捋顺思绪。
秦夏站在灶房发了一会儿愣,果断搬出面粉袋子,打算蒸上一锅大馒头。
刚出锅的大馒头,一个比巴掌还大,白胖暄软。
虞九阙胃口好时,一个人一顿饭能吃四五个。
他把面粉倒进盆中,一边和面,一边开始思索接下来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