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夫郎弱小可怜但能吃(266)+番外

作者: 菇菇弗斯 阅读记录

上回那位爱吃鱼的顾老先生又来了,只不过这回是独自一人。

他在门前对着“八仙坐冰碗”的图看了良久,最后捋着一把美髯,笑着进门。

在他看来,这和光楼的掌柜属实是个妙人。

落座后点菜,邱川为其推荐了酒楼新品——鳗鱼饭。

“暑夏食鳗赛参茸”,夏日鳗鱼肥美滋补,有着“水中人参”的美誉。

盛京这边能买到的鳗鱼叫做白鳗,又称白鳝,在很多大雍人眼里,想必觉得鳗鱼就是大号的鳝鱼,二者“傻傻分不清楚”。

不过没关系,厨子能分得清就足矣。

想要供应酒楼与日俱增的食客,做一锅照烧鳗鱼,搭上米饭就能端盘上菜,绝对是个上佳选择。

为此,和光楼的两个婆子,加上菡姐儿,今天一大早就已经在后院处理鳗鱼了。

高家母子二人还未到京,高菡跟随父亲住在和光楼,只休整了一日,就挽起袖子开始帮两个婆子做事,秦夏要给工钱,她也不要。

秦夏见她干活利落,遂觉她要是日后不回老家,留在这里当伙计,自己也愿意收留。

就拿这杀鳗鱼来说,这东西滑溜细长,长得像蛇,不少年轻姐儿都打怵,高菡却是面不改色。

把鳗鱼拍晕,手上沾面粉,搓洗掉鳗鱼外一层粘液,剖开肚子,放血扯内脏,涮去脏污放进盆中,送进灶房。

这一步往后,就是秦夏和高阳的活了。

鳗鱼需去头去尾,挑出大骨,余下的鱼肉转入大碗,加上用酱油、蚝汁、蜂蜜、料酒等调成的照烧汁腌制。

大骨不用丢,放进平底锅,上火烤到焦黄,和另一份照烧汁一起下锅熬煮。

鳗鱼骨头里的鲜味融入酱汁,熬到起泡,粘稠挂勺,便可关火。

腌好的鳗鱼放上铁网,刷酱汁,烤到鱼肉微微蜷缩上色,汁水淋漓渐干,甜咸适宜,乃下饭神品。

上桌前,取专门的青边大瓷碗,米饭打底,上铺切块鳗鱼,撒干紫菜碎、炒蛋丝、白芝麻、细葱花,额外赠海带汤一碗。

因鳗鱼较贵,这么一套,和光楼售价六钱银子。

即使如此,在盛京南城的酒楼里,也属实算是平价的一餐了。

“老相公留神,这白鳗去了大骨,却还有细刺。”

邱川放下餐盘,特地嘱咐。

区区细刺哪里难的到顾老,他取筷开食,细软小刺全被一一剔去,唯有鳗鱼和着照烧汁,配米饭下肚,间或还能尝到脆脆的紫菜、柔软金黄的蛋饼丝、炒到有香味的芝麻。

人到老年,讲究少食。

但这鳗鱼饭端上来就是一大碗,等他吃完再端起海带汤溜缝的时候,只觉得回家少不得要吃点,自家大孙子才会吃的山楂消食丸了。

吃饱喝足,叫了跑堂来结账,六钱银子外还有十个铜板,是给的赏钱。

“小二,你们店里供人题壁作文的文房四宝可还备着?”

顾老吃得高兴,又念及门口“八仙图”之妙,难得文思如泉。

邱川一听,这还了得,掌柜可是一早说过,这位常来光顾的老先生八成是位大儒呢!

如此机会,万万不可错过。

他飞快地去端来文房四宝,用的都是直接从督公府取的好笔好墨,砚台、纸张皆有讲究。

顾老扫过一眼,甚为满意,当即行到白墙之前,折袖提笔,不假思索,洋洋洒洒,信手成篇,落款只留一个龙飞凤舞的单字。

邱川不认识,但肃然起敬。

此时此刻,酒楼中人,包括秦夏在内,尚不知面前的“墨宝”含金量几何。

直至几日后,最早为鸳鸯锅写绝句的士子携友来此宴饮,一眼认出墙上挨着自己拙作的,居然是羡鱼先生的大作!

顾高原,字长亭,自号羡鱼,博学于文,自成一派,其名贯耳。

该士子当即语无伦次,恨不得当即把整面墙都拓下来带回家。

于是继鸳鸯锅成了“有情人专属”之后,八仙冰碗加鳗鱼饭,赫然成了京中士子们必吃的古怪组合。

同时,在京中某处安宁书斋内,羡鱼先生本人也开始草拟一本全新的书稿。

只是这回不谈经世之论、不书平仄之文,在第一页纸上,他徐徐然写下四字书名——《羡鱼食单》。

打头的第一则第一句便是:“京中有酒楼,名为和光……”

含英咀华,其味千千。

第103章 南北灾情

虞九阙不喜欢“多事之秋”这四个字。

因为去年的秋日就不太平, 没想到今年亦如此。

只是去年的不太平来源于先帝驾崩,新帝临朝下的暗潮涌动,是人祸。

今年的不太平来自于夏末秋初, 席卷西南的大旱, 乃天灾。

秋收之前, 赤地千里, 西南几个州府的减产乃至绝收已成定局。

反观盛京, 则是大雨连绵不绝,要不是三城兵马司派出全部数百人手,联合召集来的民间工匠, 一起没日没夜挖了三天排水渠, 整个京城都险些被淹。

在这个当口, 两个最不能病的人一起病倒了。

一个是皇上, 一个是内阁首辅范阁老。

皇上是因为身子骨本就不硬朗,加上进来事务庞杂,夜难安寝,一夜冷雨后就得了重风寒,发热不退, 咳喘不止。

范阁老则是在雨后的进宫路上,因为走得太急,不幸滑倒, 他一把年纪, 能给虞九阙当太爷爷, 这一下直接把骨头摔裂了。

事已至此,满朝文武忽然反应过来, 接下来带领大家面对这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乱局之人,只剩下虞九阙这位无名有实的“内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