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郎弱小可怜但能吃(304)+番外
虞九阙折好信纸,感慨道:“每当这时候,我就很想念咱们在齐南县的小院子。”
秦夏把来自柳家的家信递给夫郎,莞尔道:“总有机会回去的,干娘的信我还没看,怕是少不得又念叨,让咱俩回去探亲。”
虞九阙也扬起唇角。
“我也想干娘了,这段时日又攒了不少好东西,让人理一理,一道送回去。”
他们两个都是知恩的,在齐南县时得了方蓉那么多照顾,现在进了京,也惦记着干娘和干兄弟的吃喝用度,没少往齐南县运好东西,而且每次写信都要反复强调,让方蓉别不舍得用、不舍得吃。
信纸展开,是熟悉的孟哥儿的笔迹,看到末了的一页,虞九阙笑意愈深。
“看来今天是个好日子。”
他把信纸递给秦夏,“得了星哥儿的喜讯,豆子和孟哥儿的又来了。”
秦夏一听他这说法,就也大约猜到发生了什么,果然一看信中内容,说是孟哥儿已有孕了。
“豆子这小子,本事可以啊。”
秦夏笑着弹了一下信纸,“我总觉得他还是个孩子,眼看也要当爹了。”
虞九阙抚着自己的肚子,眉眼温婉。
“这倒是巧了,正好府里还有不少适合孕哥儿的滋补药材,我一个人哪里用得了那么多,给了孟哥儿也不算浪费了。”
又让秦夏在信中仔细写几句,让孟哥儿找郎中仔细调养,补药虽好,却也不能乱吃。
秦夏干脆把笔墨搬过来,支起小桌,和虞九阙靠在一起,有商有量地写完了最后一封回信。
“下雪天寒,晚上做个粥底火锅怎么样?”
搁下笔,秦夏也想好了今天吃什么。
用老母鸡、猪骨吊出的高汤,加上乘的香米,煮到水米交融,粥汤浓稠乳白,米油漂浮,清甜滋润。
涮的东西就多了,鱼片、鳝丝、肉圆、毛肚、青菜、腐竹、冻豆腐……
写《随园食单》的袁才子曾言: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
粥底火锅,得其大成。
秦夏三言两语,就勾起了虞九阙的馋虫。
室内暖意融融,夫郎的身边尤甚。
秦夏贴过来,一时半会儿竟也有些不想走。
虞九阙看他似有倦意,看看时辰,离着饭点还早,便问他,“相公可要上床歇个晌?”
秦夏还没回话,就听得水精帘一阵响动,徐氏亲自进来,福了一礼,面带忧色。
“大人,宫里来了人,说是极要紧的事务,请您即刻入宫。”
第122章 山药花生板栗粥
虞九阙这一进宫, 竟是一去不回,当晚直接宿在了宫里。
秦夏知晓,一定是朝中有大事发生。
果不其然, 第二天他就得了宫里传出的消息, 说是沙戎悍然举兵南下, 打了大雍一个措手不及。
边关一位置险要的小城未能守住, 满城军民, 尽遭屠戮。
军情八百里加急传回盛京,引得天子盛怒。
由此可见,贺兰查率领的使团, 八成本就是个幌子。
沙戎这是以和谈为名, 玩了个声东击西的战术。
国库早就被连绵的天灾掏空大半, 这回皇帝直接开了私库, 作为边关军饷,皇后也发了话,裁撤了后宫用度,即使如此,仍然捉襟见肘。
毕竟那是几十万的大军, 每日光粮食就不知要吃掉多少。
这种关口,又到了东厂做恶人的时候。
就像上回旱灾,一下子少了一半人的西南官场一样, 水至清则无鱼, 盛世之下, 贪官只多不少。
差别只在于手段高不高明。
虞九阙的案头从不缺少各类罪证,请示了皇上之后, 便选了几家杀鸡儆猴,抄没的财产清点完毕, 还没焐热就换成了粮草、兵器,支援了西北大军。
其中有宗室贵族,也有当朝重臣。
一时之间举朝又陷入了人人自危,风声鹤唳的状态,不少人趁机攻讦虞九阙借此机会排除异己,称他手段酷烈,有悖今上以仁治国的大道。
但这么干的,基本是逢人就要乱喷一气,连皇上都会被他们隔三差五找茬的御史们。
其余朝官肚子里门儿清,为何东厂偏偏选在这种时候发难。
要他们说,反正坏名声是虞九阙背的,只要补上了军饷的亏空,那就是万事大吉!
相比沙戎,大雍还是兵强马壮许多,从最初的猝不及防中反应过来后,立刻着手开始反击。
军情瞬息万变,到月末时,没完没了的坏消息,总算变成了让人士气大振的捷报。
谁都知道,这里面少不了虞九阙剑走偏锋,靠抄家来往国库里填银子的功劳。
所有弹劾虞九阙的折子,都在皇上的授意下留中不发,这显然代表了皇上在这件事的态度。
并且难得破天荒的,内阁也没有公开再寻司礼监的霉头。
虞九阙和其背后的东厂,在尘埃落定后收刀归鞘。
可是虞九阙这个当事人,运气实在不太好。
……
虞九阙在床头俯身朝下,吐出了刚刚喝下去不久的一碗汤药。
自从秦夏亲自随车去宫门前,把人接回来后,虞九阙始终低热不退。
绵延不断的低热,有时候还不如一场轰轰烈烈,退了就结束的高烧来得好。
这证明他体内的病灶难以拔除,正在缓慢蚕食虞九阙的精力与健康。
偏偏虞九阙腹中的孩子即将足月,在这个关头上,随时可能临盆。
两个太医在帘子外擦汗,见状凑在一处,商量要不要换一个药方。
秦夏一颗心时时提在嗓子眼,他拿帕子替虞九阙清理干净,端着清水,令他漱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