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夫郎弱小可怜但能吃(323)+番外

作者: 菇菇弗斯 阅读记录

吊这个汤,有点像当初秦夏考验高阳厨艺的时候,对于那套素高汤的要求。

只是在“汤色清亮”这一条上,务必做到极致,不然如何能与“开水”媲美。

正中的白菜也不能是简单的白菜叶,而是用半棵焯过水的白菜,细心修整成莲花的形状,继而重新合起。

上桌时,白菜切作的莲花被形似开水的清色高汤激发,徐徐展开,不蔓不枝,亭亭净植。

……

今晚来到秦记食肆的人,都清楚地知晓,这一桌菜足够他们再怀念数年。

回味绵长的擂椒茄子,做成果子形状,上淋蜂蜜的山药泥糕,于盘中绽放的开水白菜,软嫩香酥的侉炖鱼,和浑羊殁忽同出一脉的套四宝……

是他们如何找寻,都找不到替代品的味道。

就算存在得了秦夏真传的学徒,也终究不是秦夏本人。

八个人,一桌十几个菜,扫荡地干干净净,不知道还以为这些个身家万金的掌柜是饿了三天才来的。

一桌席面用完,已是深夜,秦夏和郑杏花一道将人挨个送走,目送他们上了各家随从赶来的马车。

郑杏花要留下和账房盘完当天的账目再走,这是她接手店面后养成的习惯。

秦夏挂念着家里的孩子,提前独自离开。

到家时,秦曦果然双眼含着泪花找爹爹,哪怕路氏和两个丫鬟一起哄也哄不住。

秦夏心头酸软,弯腰一把将哥儿接住,哄了好半天,总算让他止了泪。

只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单边的手抓了空,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小爹爹一直不在,难免又在梦里哭了一场。

……

因着上次的教训,秦夏再去食肆,或是去品饴坊,都带着秦曦一起。

有个熟悉的人在身边,有各色没见过的事物吸引着视线,他好歹不再总闹着要找虞九阙。

而虞九阙带着厂卫外出办差,五日方归,全家再度团聚后,一并乘车去了春台县,见到了已经成亲几年的庄星与大奎。

大奎成功抱得佳人归,可以看得出与庄星恩爱至极。

庄星昔日患得患失的担忧,想必是永远不会再上演了。

再说回春台县的秦记食肆,完全复刻了齐南县食肆的模样,从招牌到内里的摆设,就连桌子的样式都如出一辙。

饭菜的口味有庄星把关,至少应付春台县人的口味是足够了。

秦夏他们来时,正赶上午间的饭点,店内人已满座,打菜的伙计手就没停过。

秦夏在这里逗留了大半日,期间招待彭征、陶科和酒坊现有的几个酒头,在后院吃了一顿饭,对于食肆的经营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

在这方面他绝对是幸运的,至少自摆食摊的那时候起,就没有错信过任何一个人。

除了食肆,春台县的酒坊规模也早已扩大了数倍,酒头数个,下有学徒若干。

学徒又带着雇来的小工,一年下来,可酿酒水数千坛,远销各府县。

彭征也正是因此,狠心辞了原来在老东家的差事,和陶科一样举家搬来春台县,现在二人靠着帮秦夏打理酒坊,早就在县内买了新宅。

等到打理清楚生意,挨个见过了故人,虞九阙的差事正式收官,已经延后过一次的离开之期终于还是到了。

令人惊喜的是,紫藤胡同的紫藤已然半开。

在跟有着紫藤树的人家打了声招呼后,秦夏将一串紫藤花轻轻摘下,别在了秦曦的衣襟上。

初夏的风卷过花瓣,同时也拂过哥儿轻软的发梢。

……

临行那日,马车照旧停在了胡同口。

昨天已去过食肆,也和兴奕铭一家子告了别,到了这几天,来送他们的便是方蓉一家和对门的韦家。

哪怕知道盛京什么也不缺,两家人仍旧给他们准备了不少东西,自家做的吃食,自家缝制的新衣、鞋袜等等,各自打进包袱,由着下面的人搬上马车。

因有几个孩子在,大人们都撑起笑脸,不愿泄露半点临别的哀伤。

唯有在马车的车轮开始转动后,方蓉才向前追了出去,又在路旁目送了好久。

下一回再见时,不知道小曦哥儿已长多高了。

“安安,咱们要回家了,回咱们在盛京的家。”

马车上,秦夏对孩子如是道。

秦曦歪了歪脑袋,他仍然不怎么分得清自己有几个家,只知道刚刚离开的地方有一个,很远的地方还有另一个。

好在不论怎么说,他都喜欢“回家”这两个字。

秦曦张开两边短短的手臂,努力同时抱住两个爹爹。

“爹爹,回家!”

他仰起笑脸,露出一对浅浅的梨涡,天真而纯粹地重复着让他感觉到快乐的词语。

大福和小福此起彼伏地嘎嘎叫,仿若一出二重唱。

齐南县的城门在车后渐渐远去,再入盛京城时,多半已夏意繁盛。

车马迟迟,总是掺杂着各色的相逢与别离。

然余生漫漫,重逢终有期。

第131章 番外二:多年后(上)

显安这个年号, 最终只存续了九年之久。

距离上一回国丧已经过去了近十载光阴,百姓们对其的记忆早已变得十分淡薄。

但此次,当来自皇宫大内, 连续数十下而不绝的丧钟响起时, 家家户户的哀声却是那样真切。

因为先帝着实是难得的仁慈君主, 就连后来定下的谥号, 也是一个“仁”字。

先帝自在东宫为太子时便以贤德著称, 可惜多年的圈禁生涯到底磋磨了他的身体,以至于天不假年,年不过四十, 即因病驾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