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郎弱小可怜但能吃(33)+番外
方蓉坚持要出钱买断铁板豆腐的方子,秦夏和虞九阙怎么劝也劝不动,加上柳豆子也轴得很,秦夏只得象征性地收了一两银子。
“豆腐不过是煎熟而已,这个就当是酱料的方子钱。”
事情敲定,秦夏也是带着东西来的,当即就去灶房教柳豆子怎么调酱,又指点他煎豆腐的要点。
柳家本就有板车,只需再去铁匠铺子定做一个铁板,这几两银子对于方蓉来说,掏起来没什么负担。
再者说,有了方子,就是有了下蛋的鸡,马上到了年关,城里天天有庙会和大集,估摸着去卖上几日就能回本了,往后皆是赚的。
在秦夏的指点下,柳豆子做了一份出来,豆腐有些煎破了,味道差点意思,还需再练一练。
柳家就是豆腐多,倒是不怕他失败。
只要能在铁板做好之前练好,就不耽误出摊。
事情解决,第二天开始,秦家小食摊早食正式加上了鸡蛋堡。
同时预告了出去,道是几日后铁板豆腐便不再卖了,想吃的,尽可以去文华寺附近的柳家豆腐摊买。
常来的食客们有人欢喜有人忧,细论起来,还是忧得更多。
他们当中不乏有住得离文华寺更近的,只是在那边只能买到铁板豆腐,哪里比得上这边齐全?
可人家小老板的决断,他们也插不了手。
只得在唏嘘的同时,咽着口水,默契等待着第一炉鸡蛋堡的出炉。
第19章 煎饼果子
秦夏没想到的是,鸡蛋汉堡的火爆程度远超他的想象。
一个就要卖十二文钱,依旧供不应求。
好些人吃过一次,再来时都至少买两个起步,更有甚者,一个人就包下了一锅。
哪怕他的几样早食搁在县城的早市上并不算便宜的,可因为口味新颖,吃不起肉蛋的也能加一根粉肠解解馋,仍有许多人乐意买账。
且秦夏发现,以前带着孩子出门,赶上孩子闹着要吃的,往往都是买糖葫芦或是绞丝糖,现今却也时兴起买粉肠。
一根三文,买两根也就五文,比糖葫芦划算,也不像绞丝糖那样吃多了会坏牙。
与此同时,秦夏也留意到了另外的改变。
自上回请了里老评判是非,从高家手里要到了赔偿的银钱后,秦夏开始时常在摊子上见到熟悉的面孔。
这些人基本都是芙蓉胡同和紫藤胡同里的街坊邻居,过去他们见到秦夏都绕道走,怕沾惹是非,也教育家中孩子莫要和秦夏往来,以免学坏。
现今却是会主动光顾,购买吃食。
就算其中有部分来之前还略带疑虑,不太信任秦夏这个“半路出家”的厨子做出的东西,也在见到摊位前的“盛况”后纷纷意识到,自己不买,有的是人想买。
当即不再犹豫,掏出钱就往队伍最前面挤。
秦夏就这样有意无意间,凭借这一手厨艺,扭转了“原主”遗留的不佳风评。
至少现在他和虞九阙走在胡同里,有不少人会主动和他们笑着搭话问好了。
这般过了几天,秦夏更是趁着这股子没过去的热度,将写着“煎饼果子”四个字的小木牌也挂在了头顶的油纸伞边缘。
现在这一圈已经缀着好几个木牌,除却街道司发放的那枚、和刻着自家名号的牌子外,前日撤下了铁板豆腐的,余下的共有烤冷面、粉肠、鸡蛋堡、煎饼果子四样。
烤冷面午食方卖,煎饼果子则暂且早、午皆有,鸡蛋堡乃是早食限量。
说起煎饼果子,还要牵扯出一桩笑谈。
煎饼果子和烤冷面不同,饼皮里不打鸡蛋,味道便差太多,然而秦夏进的鸡蛋着实价高。
即使他压根不靠鸡蛋赚钱,许多人依旧觉得亏本。
后来有个熟客无师自通,自家里揣了鸡蛋,排到他时从怀里摸出来,还带着温热,问秦夏道:“老板,我要一套煎饼果子,能用我自带的鸡蛋不?”
秦夏正愁越到年根上,鸡蛋越难进货。
市面上不少农户卖的蛋,都被那些大酒楼或是大户人家几十成百一堆的高价收走,压根漏不出多少给他们这等小商小贩,遂欣然应允。
人们有样学样,竟纷纷开始从家里自带鸡蛋。
还有想要买点别的东西,或是就在附近铺子里做工,不想边吃寒风边等的,直接把鸡蛋上做个记号,搁在摊子上代替自己排队。
自这日起,如若有人打听,问六宝街的秦家小食摊在何处,知情的人往往会打趣着道:“你且往前走,瞧见那摊子上蹲了一排鸡蛋的就是!”
秦夏的摊子,意外以“一排鸡蛋”另辟蹊径,愈发名声大噪。
——
日子眨眼就入了腊月,街头的年味渐起。
小食摊上的生意如火如荼,钱罐子里哗啦啦作响,拿在手里自带踏实的重量。
代价就是秦夏和虞九阙的胳膊都快抡酸了。
一天从早起开始,陀螺似的忙下来,腰酸背痛腿抽筋,就这还有不少人催着他们夜市也出摊。
秦夏连连告饶。
现下对他而言,别说是摆夜市,来了此地后,连逛夜市都没去过一回。
每天过了午间收摊,回家便是和虞九阙一起挽起袖子,洗刷锅碗瓢盆、切菜、调馅、备第二日的材料……紧接着筹备家里的晚食。
期间还不能忘了投喂大福和后院至今没下一颗蛋的母鸡。
入夜后,虞九阙喝了药,两人洗漱过后,基本刚过亥时,就已困倦不已,哈欠连连地上床躺平。
若非秦夏心心念念,想着咬牙辛苦一阵,攒够租铺子的银钱,以后就不必在街旁吹风受冻,多半连早食也不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