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书后和丞相有个崽[种田](10)

作者:老树青藤 阅读记录

初期大家还能忍,真正乱起来是在第三年,流民也是在那一年才出现。

之前两年虽然因干旱收成不好,但朝廷反应迅速,接连免了两年的赋税,地里收成都是老百姓自己的。

只要勒紧裤腰带,杂粮里面多加点野菜多加点水,人至少饿不死。

但第三年的时候,北面突然乱了起来,江州城外也聚集了不少从北面来的流民。

江州知府反应也快,拉着城中富户开始搭建粥棚,安顿流民。

本来好好的,谁知道流民突然暴动,冲破州城。江州城一下子乱起来,原身就是那时候扔下年幼的反派逃走了。

小说那一段写的含糊,云怀瑾也不知道具体怎么回事,反正就是突然一下乱了起来。

想到开春的大旱,云怀瑾心里也捏一把汗。云庄这么多张嘴,还有两个村子的佃户,他在乱起来之前根本离不开江州。

云家那边盯着他呢。

依靠着庄子几百亩的地租,云怀瑾虽然不用屯粮,但他要想在乱起来前安安稳稳的在云庄活着,得示警佃户们,让他们尽可能的有多一点的粮食。

不然人饿急了,还不知道能做出什么事来。

云怀瑾没管梅兰的疑惑,而是想着在庄子上,找个说得上话也靠得住的帮手……

把小说前期剧情结合原身记忆过了一遍,云怀瑾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人来。

云庄的管家张木桥。

第5章

此人在小说中描述不多,但出场时作者形容其是个忠厚良善之人。

原身记忆里,以原身角度来看,张木桥则是个爱多管闲事,惹人厌的老头。

他算是云庄里,唯一一个敢稍微拦一拦原身打孩子,并且劝原身不要再加租的。

原身自己是个不通庶务的,也还有点自知之明,怕自己乱来再把赖以生存的庄子折腾没了,所以一直忍着张木桥。

这个忍也只是不把张木桥赶走,对张木桥一家动手也少。但他做的决定,依旧实行下去,根本不听张木桥的劝。

若不是张木桥管理的能力确实不错,云庄事务打理也很好,原身早把人赶走了。

在原身看来,张木桥才是和他对着干的反派。在云怀瑾看来,张木桥确实是个值得信赖的良善人。

小说原文里,张木桥一家也被原身舍弃。张木桥本来想带着年幼的反派一起走的,可惜还没来得及走,云庄就被暴动的流民洗劫。

他们一家没能幸免于难,全都死在流民手下。

年幼的反派当时被张木桥压在身下,他本来就一身伤痕,骨瘦如柴,张木桥的血也流不少在他身上。

流民以为这孩子也死了,这才逃过一劫。

当时小说看到这里的时候,云怀瑾是有点奇怪的。奇怪为什么流民会有刀剑。后来想可能是从守城将士那抢来的。

然后云怀瑾就更奇怪了,流民一路忍饥挨饿的走来,竟然还能赤手空拳冲破州城的防御,不仅如此竟还有余力提着铁打的刀剑满江州的乱窜劫掠?

那时候云怀瑾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疑惑太久,只当是作者逻辑没写通,继续往下看。

云怀瑾收回飘远的思绪,想着得找机会接触一下张木桥才行。

孙大夫诊完了脉,又查看了一下云初身上的伤。他面色凝重,心有不忍,却也不好在云怀瑾面前有所表现。

收拾好医箱,目光落在云初血肉模糊的膝盖上,到底医者仁心,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声,“东家,小东家的伤可否要处理?”

云怀瑾闻言一愣,心里有些奇怪,有伤当然要处理啊。随后脑海中闪过几个记忆片段,反应过来孙大夫这么问的原因。

以往原身是不准孙大夫多治小孩身上的伤的,都是治完最严重的那个,保证人不会死,然后其他的就放任。

这是小说里没有写的细节,是云怀瑾从原身记忆里看到的。

云怀瑾眉心皱着,孙大夫心下一颤,完了完了东家不高兴了!小东家不会因为他又要挨揍了吧?

就在孙大夫惊疑不定,艰难开口,准备说不治也行。就听到皱眉生气的东家气愤道:“处理,身上其他的伤也都一并处理。”

孙大夫张开的嘴立刻紧闭,也没去揣摩喜怒无常的东家,此时的语气和表情到底什么意思。反正东家再不高兴,嘴上是说了治的,那他肯定得治啊。

像是怕云怀瑾反悔,孙大夫动作麻利的打开药箱开始处理小孩身上的伤。

还不忘让梅兰给他弄些水过来,给缩在床榻上的孩子擦干净伤口周围。

梅兰应声出去,竹菊和纸砚已经烧好水。二人没敢靠近主屋,一直在小厨房等着梅兰来提水。

眼下天已转凉,梅兰看一眼烧好的水,又想到床榻上小小的身影。还是一咬牙给兑了温水去,没用冷水。

“竹菊,你再弄些温水去给东家泡泡脚。”

竹菊点点头,连忙去取铜盆。

梅兰没等她,先端着盆回了主屋。她一颗心悬在空中,越靠近主屋床榻,心跳的就越快。怕东家发现她弄了温水给小东家用,再挨一顿罚。

可小东家已经因受凉发了热,再用冰冷的井水……

梅兰垂着眸往前走,自欺欺人的假装东家看不见她。

云怀瑾压根不晓得梅兰的心路历程,他看到梅兰端了水来,里面还冒着热气,只是扫一眼,就又靠着椅背陷入沉思。

直到梅兰把温水放下,浸泡布巾拧干,给小孩擦拭身体,他都没再看一眼。

梅兰一直没听到云怀瑾出声,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