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男主的锦鲤妻(145)
最终靠的,还只能是黎三郎的真材实料,以及他在考场上的发挥。
这些,方青青都是极有信心的,却又不能对着其他人明说。
倒是能够去省城,方青青被婆婆说的,也勾起了几分兴致。
能够在这个时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感觉非常的不错。
到了省城她可以到处转转,更全方位的思考自己以后要干什么。
而且不止是石氏担忧,方青青也很担心,那个病秧子秀才郎能够撑过秋闱九天的“酷刑”吗?
当然了,最远也只是从村里到县城的石氏就没有儿媳妇想的潇洒,她没读过书也知道“穷家富路”得道理。
儿媳妇要去省城,身上肯定得带钱,路上得要花钱到了省城吃住还不都得花钱?
只是这铺子的生意虽然不错攒下的银钱也不多,而且总要留一些铜钱备用,思考了好久石氏才咬牙把最近店里收到的铜钱加上家里剩下的一点凑够了十贯钱。
让黎大郎去换成了银子,用布巾包好再放在荷包里,准备让方青青带着路上花。
再就是,既然青青要去省城了,家里可以做一些放得住的好吃的也可以带去三郎吃。
还有什么要带的呢?
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都可以给三郎带过去。
石氏收拾了半天只觉得自己还是没弄好,哎,青青一个人带不动那么多的东西咋办?
可是这省城的东西肯定比县城里贵啊,能够带过去的,还是自家的好。
最后还是黎老头一锤定音:“老三媳妇一个人去省城也不中,让老二送她过去吧。”
虽然是托了三郎的同窗联系熟悉的商队,跟着一块儿走,去省城的。
毕竟一个小娘子跟人同路不是那么的好,所以黎老头才会这么决定的。
而黎二郎非常的愿意,他还没有去过省城呢,去外面长点见识也好啊。
跟必须固守这个家的长子不同,黎二郎没有黎三郎的年轻活泼,相对来说心性却也是要跳脱许多的。
于是约定好的第二天早上,除了方青青还有黎二郎一起,跟着商队出发了。
黎大郎帮忙把东西搬到马车上,几个包袱都蛮重的。
黎二郎则是在一旁抱怨着:“娘,你这是欺负我。”
知道他要送老三媳妇去省城之后,娘特别高兴,也就不用顾忌东西太多一个小娘子拿不了。
直接收拾了两个大大的包袱,要不是老三媳妇劝阻了,只怕老三房里的铺盖卷儿都要带上。
而且娘还说的非常有理:“三郎考试的时候不是要在考场住九天?有自己的铺盖卷儿,睡着也能舒服些。”
还是老三媳妇说,考场有考场的规矩,这些东西带不进去的。
娘才死心的,不过又让大嫂做了一些熟食酱菜茶叶蛋什么的,非要他们带着。
然后又加上路上的吃的喝的,零零整整的,就搞出这么多东西了。
“老二,你就是个跑腿的,路上这些东西你拿着看着。可别劳累了青青,一路上敢惹麻烦,等你回来看我怎么收拾你。”
想了想,石氏终究是忍住心痛,从兜里掏出一把铜钱。
数了数,又添加了一些。
“三郎说过,到省城的话哪怕是坐马车也得一天,这到了就要是晚上了。干粮不好吃,要是路上碰着了合适的,干脆也买点热乎的吃吃。”
黎二郎热泪盈眶,知道这是沾了老三媳妇的光,整整一百文啊娘真是下了血本。
以前他从村里到县城卖东西,一天的功夫,娘最多也只给十文钱他响午吃饭。
还规劝,要省点,最好是十文钱花两天呢。
到达省城的时候,方青青坐马车坐到得腰酸胳膊疼,只觉得此生再也不想坐着马车赶远路了。
哪怕之前她经常步行一个时辰,感觉也比坐马车要强啊。
方青青再一次对古时代的交通运输工具哀叹,以后真要陪黎修平进京赶考的话,这一路上可怎么活啊!
第129章 多余的
到达省城的时候,果然已经快要天黑了,而方青青已经没有了才出发时的精神奕奕。
主要是这个马车用来拉货的,一路上都是颠颠簸簸的,然后又没有可以遮阳的工具。
这个时候就非常佩服黎修平了,已经来回省城县城好几次了,每次他回到家也没表现出路远坐车不好受的模样。
这边黎三郎还在府学里苦读,他可不知道他娘的神来之笔。
黎家人也不是没考虑过托人捎口信,可是老三媳妇马上就要出发了,还不知道她和口信谁先到省城呢。
再则有黎二郎护送着路上好一些,也就没有找那个麻烦了。
一门心思沉浸在书山学海中的黎三郎根本就没有想到还有那一出,离正日子也没几天了,他每天睁开眼睛想的都是书本上的内容。
夜里睡着之前,脑海里则是在琢磨今天学官指点的那道策论题。
到了这个时间段,再每天背书对科举考试的实际功效不大,主要就是查漏补缺。
而同样是在府学求学的学子,教书的夫子们当然也是会有偏心某个人的现象存在。
像是这届的学官就特别看好黎三郎,特意给他找来了往年的试题,先是让他试着做一遍。
尔后又一起探讨分析,黎三郎受益匪浅,短短几天感觉自己比之前苦读一个月掌握到的东西还要多一些。
除此之外,就是对家人的思念了,想念最多的那个就是他的小媳妇了。
想着青青这会儿在家里干什么呢?
全家人都搬到了县城也不需要下地了,她还是主要跟侄子们一起识字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