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重生后(112)
伍溪紧紧抿唇,握紧刀站在原地。
姜珣走进来,大大方方向公主行礼,李星娆将他从头扫到脚,心里冷哼一声。
“崔姑姑,伍溪,你们出去守着吧。”
伍溪没说话,还是崔姑姑出面把他一起带了出去,合上房门。
李星娆将甜汤放在一旁,“长史可是还有什么告诫没说完?一次说完吧。”
姜珣笑着摇摇头:“殿下不放在心上的事,微臣就是说上千百遍也是枉然,此来只是为了殿下让微臣去查的那两件事。”
李星娆坐直了,这话是她刚刚才吩咐下去的。
姜珣看出公主的诧异,主动解释:“如殿下所知,微臣往日里就喜欢四处走动,郊游广阔,也喜欢打听新鲜事,如今虽在殿下身边供职,这个喜好却没改变,殿下今日吩咐的两件事,微臣刚巧知道些,只是方才仪容不整,唯恐唐突殿下,所以先行更衣梳洗,此刻才来。”
他就差把“我现在干净着呢”刻在脸上。
李星娆盯了他半晌,示意一旁:“坐下说。”
姜珣含笑一拜:“多谢殿下。”
他毕恭毕敬提摆入座,每一个动作都如尺子量过般标准守礼。
接着,姜珣简明扼要的给了李星娆答案。
为便于户籍管理,普通百姓是不允许随意搬迁的,所以只有在天灾人祸的年间,皇命下达,由州官主持安排,才会出现大规模的迁徙。
就近几年来说,剑南、山南东诸道都有水灾和匪患,诸州损毁严重,百姓流离失所,州官不得已向朝廷上报,被准许迁徙安置。
这当中,大多数人只是就近迁移,求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但也有少部分人,手中有家底人脉,便会举家搬迁至更好的地方。
“更好的地方?比如哪里?”
“殿下问以前,还是现在?”
李星娆:“以前如何,现在又如何?”
姜珣看了一眼李星娆,忽道:“殿下拐弯抹角问迁徙状况,其实是想知道,重建东都的旨意颁下后,有多少人开始对洛阳心怀向往吧?”
李星娆不予置评。
姜珣自问自答:“当然有人向往,毕竟建都对洛阳带来的好处不在少数,洛阳好了,受此地庇佑的百姓,自然也会跟着好起来。”
他犀利的挑开,李星娆倏然一笑,也不再遮掩:“那你说说,带来多少好处?”
“那可就大了。”姜珣换了个轻松坐姿,翻起一个茶盏斟茶:“王朝都城,天子脚下,安逸繁荣都是基本。一份赈灾的抚恤银,从国库运出到赈灾之地,层层盘剥,都因山高皇帝远,鞭长莫能及。活在皇权笼罩的地方,连政令律法都会变得威严许多。”
说到这,姜珣冲李星娆一笑:“以天子为名行事的好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捞不到的。”
李星娆扯了扯嘴角,笑容里略显嘲意。
姜珣从怀中拿出一本手札,“如殿下所知,微臣寡学薄才,唯有往年穿山踏水攒了些见闻,殿下第二个问题,可在这里找到答案。”
李星娆伸手接过,沉思片刻:“本宫做了一个梦。”
姜珣摇头:“殿下近来总是为噩梦所扰,既已梦醒,何须再提。”
李星娆:“可本宫觉得那并非困扰,而是提示,是在告诉本宫,重建东都一事麻烦诸多,难以顺遂。”
姜珣嗤笑:“殿下现在已是自寻烦恼了。木已成舟的事,想那么多做什么?更何况,此事并非殿下之责,即便生了麻烦,也自有人负担。”
“姜长史说的‘有人’,是指本侯吗?”裴镇的声音骤然响起时,人已大步跨入屋内。
崔姑姑跟在他身后,领着驿馆的侍从鱼贯而入,在外间摆下三张食案,一张居中,两张分列左右,随后而来的侍从,手中端着热食,井然有序的上前摆膳。
姜珣一愣,没想到还有这个局等着他:“殿下这是……”
李星娆将姜珣的手札收好,悠悠然起身,径自走向中间的那张食案。
“是这样,自本宫与二位相识以来,对你们之间的恩怨也略有耳闻,私心觉得那些事实在算不上深仇大恨。”
“当然,本宫也知不该擅自插手他人恩怨,只是姜珣乃本宫身边的近臣,宣安侯亦对本宫有救命之恩,二位都与本宫有交情,却又同时让本宫远离对方,这样彼此防备猜忌,本宫夹在中间,真的很为难。”
李星娆在中间的食案前坐下,双手用时抬起作请:“本宫刚回驿馆,也没来得及用膳。方才与长史一番对话,让本宫忽然有了这个想法,摆膳邀二位共进,有什么误会也好当面说清。若二位能给本宫这个薄面,就请入座吧。”
裴镇和姜珣谁也没动,眼神交锋。
少顷,姜珣微微一笑,对裴镇搭手一拜:“侯爷先请。”
裴镇抬手:“长史也请。”
刚说完,二人一道入座,谁也没和谁客气,李星娆只觉左右各有一道气势压下来,只管居中端坐,从容招待。
裴镇提起酒壶,神色平静道:“原来殿下午间所梦是与东都有关,难怪睡的不甚安宁呓语不断,东都由臣负责,殿下不必过于操心。”
说完,将那盏酒放在了公主的面前:“酒不宜贪杯,但浅饮几盏,可助睡眠。”
姜珣诧异看向李星娆,眼神明晃晃的酝酿出一句质问:你们睡了!?
李星娆被姜珣的眼神灼了一下,盯着面前的酒盏,有点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