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农家生活(341)+番外

作者: 老衲不懂爱 阅读记录

仔细一想,人家确实有不待见他的理由。

周颐对张廷兴笑笑,带着家人从他们身边走过。

擦肩而过的时候,张廷兴呼吸都屏住了,总觉得周颐随时会伸出长长的舌头,将他卷吧卷吧给吃了。

直到周颐的身影走出老远,张廷兴才重重的呼了口气,觉得总算活过来了。

他旁边的人见张廷兴这样子,一脸的疑惑:“你不是吧,张兄,那人是谁啊,我怎么看你好像很怕他的样子?”

张廷兴还未说话,旁边就有人道:“那人是不是叫周颐啊,我听我爹说,他这阵子是皇上面前的红人呢,才十七岁就做到了三品官,我爹经常拿他和我做对比,说我是废物!”说起这个,这人就是一肚子的气。

“周……周颐,那不就是潘家小姐当中表白的那一个,张兄,这事你都忍得了?必须给他一个教训啊!”有人马上叫嚣道。

不说这个还好,一说这个张廷兴便觉身上又隐隐作痛了,那天在御前,周颐三言两语就决定了他的生死,让他对周颐这个人已生出了恐惧,巴不得离得远远的。

有人见张廷兴的脸色不好,以为是不该提潘思的事,忙打了一个眼神,又生硬的岔开了话题,嘻嘻哈哈之后,这群人这才走了。

祈求节夜,周颐放开心怀带着家人好好游玩了一番。第二天又投入到了商业部的事情中。

现在大越时报已经划归到了商业部的下面,经过这两个月周颐有意识的铺开,大越时报已在大半个大越都开了分社,特别是哪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周颐更是下了大力气。

周颐也是为即将到来商业调整做准备。

除了这个,他还要掰开了揉碎了调教下属,毕竟他们之前对商业的事都不大通。

并不排除这里面有别人的探子,周颐也不可能全部和盘托出,只要这些人能做好他吩咐的事,不拖他后腿就行了。

一个月后,崇正帝的寿诞来临,不说与国同乐,但京城确实是要热闹一番的。

各国的使者也进了京。

可能是大越朝说了有意开放边贸的事,这次周边国家竟然只有少数几个没来。

使者进京的这天,倒真有点万邦来朝的意思。

崇正帝很高兴,毕竟过个生日,有这么多人来,他也很有面子啊。

礼部忙的晕头转向,不过发愁的并不只他一个

这次来的人空前的多,户部尚书却很为难,因为按照以往的惯例,为了显示大越的富有四海,但凡是拿了贺礼来的,大越就要成倍的赠送回去。咬紧了牙接济穷亲戚,反正就是要打肿脸充胖子。

大办这个寿诞本就花了不少,现在还要愁回礼的事情,户部尚书差点把一把胡子给揪秃噜了。

不知怎的,他竟找到周颐说了这个烦恼,周颐回道:“不用回礼了。”说的斩钉截铁。

户部尚书陶狄华吃惊地看着他:“这不行啊,与礼不合啊!”

“哦,哪里就于礼不合了?难道我们大越的礼制还规定了必须要成倍的给别人回礼?”周颐反问。

“这……这倒是没有,不过以前都是这惯例啊!”陶狄华说道。

“陶大人,现在我们大越已比不得以往,特殊时期特别对待嘛,要是咱们自己富有,给他们三瓜俩枣的倒也无妨,但现在,咱们不是没有余粮嘛。这为了面子勒紧裤腰带的事

何必去做呢!”

“可万一这些人闹起来怎么办呢,他们都是野蛮人,压根就不懂什么礼仪!”周颐说的话有些糙,但不可否认,陶狄华还认同的,只是他另有担心。又

“呵呵,不会的,我们不是要和他们开边贸了吗,回礼再多,有哪儿比得上边贸的事情大。放心吧,陶大人,您可以去请示皇上,毕竟咱们做臣子的,万事都要以皇上为先。”

陶狄华只得点了点头。第二天早朝的时候,陶狄华果然向崇正帝禀报了这个困难。

朝廷上又是好一番争论,双方人数在五五开,各占一半,而且双反都说的有道理。

崇正帝这些日子和周颐在一起探讨了那一本合约后,对占便宜就有了新的认知,现在看着支持按照惯例的臣子,就深觉他们败家,最后一锤定音:人家拿来多少就还多少,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在使者来到京城几日后,终于到了崇正帝寿诞的日子。

这一晚,宫中灯火通明。

各路使者齐聚一边,另一边坐着大越朝的臣子。

丝竹舞乐,好不热闹!

好一会儿,崇正帝才携皇后出席。

周颐这还是第一次看见皇后,穿戴并不如何华丽堂皇,但却透着庄重大气。长相说不上美艳,但很端庄。

皇后只比崇正帝小几岁,但看着却和崇正帝至少有着十岁的年龄差,这可能要归功于皇后会保养,当然最大的可能是崇正帝喜欢在后宫胡搞乱搞,泄了精气神,这才显得衰老。

第133章 应战

崇正帝和皇后的到来,也意味着这场宴会正式开始。

周颐身为三品官,坐在第二排,对面四十几个国家的使者也分坐了三排,礼部安排座位的时候自然也是按照国力来排位。

坐在最前面的打头的就是大羌的使者,然后依次排下去是北方的汉戎族、东北方的狄夷族、西南的青羊国……,后边两排则坐的是其他周边小国。

这样的宴会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吃吃喝喝,等太子代崇正帝说了致谢词后,果然便出了幺蛾子。

北边的邻居们天生要在恶劣的环境中抗争,所以他们普遍长得五大三粗,打眼看去满脸的凶煞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