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循心中也有一腔傲意:他以为她想看他?
姜循转身便走。
江鹭低头,看着膝头的簪子。
窗口一隙光流入室,木兰花样式的玉簪上,缠着几根女子头发。浓黑,幽秘,发丝如密密蛛网,铺天盖地地缠向他……
鬼使神差,他没有叫住她,把簪子还回去。
--
姜循心头浮起一些微妙的失落——失落很少,她可以自控;明日有别的戏要登场,她得养精蓄锐,没功夫和小世子再玩了。
今夜已经功德圆满。
从那日雨花台,到今夜上药,她一遍遍和江鹭说话,一点点卸下江鹭对自己的防备与厌恶。她不停地诱拐他——
只要再添一把火,江鹭便应当会做出选择。与她合作,才是最好的。
--
姜循撩拨完江鹭后,睡去内间。
她毫无压力,丝毫不觉得与他共室很危险。她甚至巴不得他为美色所惑,但他果真没有做出一点出格举动。
姜循怅然入睡。
她睡前想着明日该如何哄骗江鹭。
外间的江鹭,听到里间姜娘子平稳下去的呼吸,才放松精神。
他坐在外间榻上,靠墙独坐。一片幽黑中,他看着窗棂,长久不语——
屋外下过雨,空气凉湿。
风拂玄衣,和雨湿汗巾没什么区别。十九岁的江鹭此时静坐,与十六岁的他,静坐着看少女入眠,没什么区别。
--
快天亮时,江鹭翻墙,离开了姜循府邸。
他没有趁她睡着去搜这家府邸前主人的线索,他清晨走在杏花簌簌地街巷间,袖中藏着的簪子贴着手臂,像一根针,时时刻刻地扎他一下。
不痛,却存在感强烈。
就好像当年那夜,他心口隐秘藏着的那根针。
姜循问他当年失神什么。
他今夜为谁而失眠,当年便为谁而失神——
当年他想,心猿意马便心猿意马吧。以后和阿宁成亲,娶了阿宁,雨夜蒙眼上药的唐突便不算唐突了。
今夜他想,他不想和她走得近,他感觉到来自灵魂深处的战栗危险。可如果她的条件真的诱人,他难道要放弃吗?
……他得想想。
第30章
天亮,城门甫开,市廛间行人虽不多,却秩序井然。
辰时,开封府的吏员、张寂,各自前来姜循府邸,探查姜娘子是否回来,那贼人有没有伤到姜循。
此时江鹭早已不知何时离去。
姜循故作迷茫地编谎言,说贼人打晕了她,她醒来,便回到了自己的府邸。姜循不安地询问小吏,问开封府能不能派卫士来保护她。
开封府的吏员为难地答应下来,又嘀咕“好奇怪的劫狱贼人”。
张寂则是目光幽幽地看姜循。他不信她一个字,但他并没有多说什么。
张寂离开姜循府邸,先去参加朝会。朝会结束后,他前去开封府,配合开封府满城通缉贼人。
外城望春门前,街衢闹市间行人渐渐熙攘,开封府多了很多吏员在街头贴通告。官吏们将昨夜的情况描绘得何其凶险,又一家家、一户户地搜查恶人。
吏员们高声:“车马都停下来!配合我们检查,任何车轿不能离开厢坊!”
张寂不是开封府的官员,他见他们已有安排,便转身离开。但张寂要离开拥挤人群时,忽看到一个熟悉身影。
在一家药铺前,衣裙秋白的妙龄娘子被挤出人流。那娘子提着一包药,被人推搡,随波逐流间,发间牙梳在日光下闪着莹白的光,光华流转,衬她娇怯眉目。
她差点要被人推倒时,一只手从后递来,在她肩上轻轻搭一下,帮她稳住身形。
小娘子回头,正是姜芜。
姜芜看到张寂,恍了片刻。他上过朝后,此时换了一身皂罗衫,仪姿甚美。张寂朝她走来,眉目分明,鬓如点墨,与昨夜的凛冽杀神形象决然不同。
自然,他不知她昨日看到了。
姜芜整理好自己的情绪,仰起脸看他。佳人额发被风吹扬,见到他分明欢喜,却仅是抿唇,神色恰到好处:“师兄。”
张寂应一声后,抬目四顾。
他余光看到乱糟糟的巷口停着的马车——开封府封了所有厢坊,姜家马车不能挪动,玲珑在那辆马车中待了一晚。
为何姜芜会出现在这里?
张寂:“你怎么在这里?”
姜芜低头,无措地用手绕了一下罗带:“我为娘出门拿药,程大夫的药最对娘的病症……但是官府搜查马车,不让马车走动,我怕娘等得急,只好弃车,想自己走回去。”
张寂扬眉:“数里地,你要走回去?走到天黑?”
姜芜羞窘,面颊微白。她笨拙地转移话题:“师兄怎么在这里?是办差吗?”
张寂盯着她乌灵轻眨的眼睛。
他压下心中那抹怀疑,道:“我送你回去。”
姜芜轻轻应了一声。
她跟着张寂出人群,车水马龙间,张寂发现身后人跟得远了。他回过头,见姜芜又被困在人流间。她正看开封府的吏员们凶巴巴地呵斥一家百姓,借着查贼人的罪名,把那户人家的小孩吓得哇哇大哭。
闹事惹得百姓围观。
姜芜就站在那里看。
张寂皱眉,他见不得百姓被欺。他在小吏不耐动手前,上前制止,呵斥他们办差没有章法,质问他们长官何在。
一场闹剧下来,在百姓的质疑和感激中,张寂终于出了人潮,后背微微汗湿。他抬头寻人,看到姜芜一直站在那里,幽幽静静地看着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