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太子今天被催婚了吗(472)+番外
“你放心,我早就叫人盯着呢,”
石英儿答道,“但凡他们有任何不该有的举动,我就会将他们送到回京的队伍里,反正如今噶尔丹已经伏诛,他们想要的功劳也已经到手,就没必要留在军中了。”
“二哥哥,你的征程已经结束了,要不了多久,就可以班师回朝,而对于我们这些军人来说,距离最终的胜利,还早。”
石英儿伸手指向西南方,“噶尔丹死了,可准噶尔部还在,还有大片的土地等着我们去收复,而后面我们即将面对的是很多熟悉草原,善于隐匿,没有固定城池的敌人,你的火炮能攻城掠地,但却打不中善于奔跑的草原狼。”
“之前我们能躲在你的庇佑下,几乎无伤的拿下胜利,但之后,我们就只能靠自己了。我看过军报,知道为了阻截噶尔丹死伤了多少同袍,也知道你为什么心情不好,可这才是战争,不是每一次都能提前架好火炮,我们只能尽量提前将可能会导致问题的因素排除,但却总还会有意外发生。”
“我相信,你在给西路军下达指令之前,已经推演过很多次战力,确定有必胜的把握的,但就像是我如今再怎么想办法去试探去挑选,也不能保证留下来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军人一样,你也没办法保证军中的每一个将领都与你同心。”
“二哥哥,我也曾经犯过错,盲信却信错了人,那时候我把自己关在军中的黑牢里,觉得我可能再也没有勇气领兵了,但最后,我还是自己走了出来,”
石英儿的神情有些飘忽,又带着几分释然,“因为我想明白了,若不是我,换成其他人可能还会重蹈覆辙,不如是我,牢记教训,永不再犯。”
胤礽有些发愣的看着石英儿,突然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完全不了解她。
他觉得自己有些喜欢她,还曾许诺要与她共度此生,但实际上,他对于她的了解,却始终停留在幼时的印象和军报上冰冷的文字,他根本不知道她能走到今天,到底曾经经历过什么。
或许这就是他们之间好像隔着一层纱的原因吧。
他们的约定过于虚浮,有点像小孩子过家家,其实与这时代的其他姻缘,也并没有什么差别。
“英儿,之前在城楼上,你为什么会哭?”
胤礽不想再等林抱节暗中调查了,他选择直接开口问她。
他既然想与她在一起,就该彼此坦诚对不对?
然而石英儿却是倏然看向他,皱着眉,眼中带着不敢置信:“你不知道我为什么哭?”
胤礽茫然。
石英儿盯着他良久,突然问道:“所以,我给你写的信,你没看?”
信,什么信?
胤礽更加茫然,他给她写过信,却是从未曾收到过她的回信啊!
“原来如此,”
石英儿释然的笑了,“没看,就没看吧,也没什么要紧的,只是些家常话罢了。”
直觉告诉胤礽,石英儿给他的信上绝不只是家常话那么简单,但他如今,却不能再继续这个话题了。
他跟她都明白,这世上敢拦着,能拦着她给他的信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康熙。
他在没问清楚之前不想妄加揣测自己的阿玛,而她,更不会妄议君王。
“都这么晚了,二哥哥你饿了吗?”
石英儿岔开话头,“要不要去尝尝我营中的伙食?我请你喝酒。”
胤礽挑眉:“我要是没记错的话,军中平日里是不许喝酒的?”
石英儿回头看向军营的方向:“是啊,平日里是不许的,但今日不一样,。”
胤礽顺势看去,却瞧见几处军营里升起了白幡。
“白日里,我们庆祝过胜利了,日落之后,该祭奠同袍的英灵,”
石英儿伸手拉着胤礽往回走去,“一起去吧,他们回来后看到你来相送,也会多些欣慰的。”
胤礽白日里一路过来,见到的都是欣喜和欢庆,还以为军中无人在意那些阵亡的将士,而此时见到各处肃穆的白幡,才知道原来大家不是忘了他们,而是在等着天黑,引领他们的英魂归来。
夜色降临之后,哀乐响,灵歌起。
那是一首满语的老歌,大概的意思就是呼唤远在他乡的儿郎快些回家。
火头军准备了豆饭,军中上下每人都分到了小半碗酒,大家都无声的吃着,送战死的同袍最后一程。
豆饭没什么味道,还有些粗粝,不好下咽,但胤礽还是跟大家一样吃光了,没有浪费一点。
军中的酒也并不怎么好,入口辛辣,呛得胤礽直咳嗽。
周围的士兵善意的笑了,石英儿拍了拍胤礽,示意他学着她的样子,喝过一口送别酒后,就将剩余的酒撒在白幡之下,敬那些归魂。
很快,士兵们能喝的都喝干了,不能喝的就都撒在此处,军中德高望重之人上前收起白幡,就埋在那洒了酒的地方。
“军中的老人说,那些战死的袍泽会一直停留在此处,等离开之前,会有人将白幡挖出来装好带走,这样他们的英灵就会一路相随,陪伴我们一起迎敌。”
石英儿解释道,“二哥哥你看,白幡取下埋起来的时候并有任何异常,就说明战死的同袍是愿意归来继续与我们并肩作战的,他们为国而战,死得其所,或有不甘,但并无怨言。”
胤礽知道,她这是在宽慰他,但他还是没办法心安理得的接受这个事实,等回京之后,他还是会想办法替他们讨一个公道的。
第181章
就如同石英儿所言,噶尔丹伏诛的军报送达京城后,康熙立刻下令中军班师,将继续清剿准噶尔残部的任务交给了东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