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有这么多啊?”
入围九人,全都瞠目结舌。
倘若一堵石墙为一题,那么这些累累总总全加起来,少说,也有几百道题吧。
之前在外面,郑曲尺并没有仔细观察过这些墙面内容,只见得上面的雕刻别具一体,现下这一看,才知道上面雕刻的字,全是问答题,画,全是辅助答题。
僧人摆来九张案几,上面配备齐了纸、墨、笔、砚,供他们阅卷后答题。
郑曲尺万万没想到,她这都穿越到古代了,还得参加考试。
想当年学生时期,小有小考,大有大考,随时一张卷子测试学习基础,最后,也是一张张卷子来评定他们未来的前途。
现在,好像也没什么差别吧。
俞满七这人急功近利,他是第一个跑到石墙上读阅题目的,毕竟时间有限,他不愿意浪费这一分一秒。
郑曲尺看过去,四大块墙体分布在,东、南、西、北,分别代表着工、巧、技、绝。
俞满七没去“工”,反倒先跑到了“技”那里,其它七人,也不甘示弱,分别前往,占齐了位置。
而郑曲尺并不着急,她先从“工”开始审题,心中对石墙的这些题目心中有数之后,又去到“巧”、“技”,最后才是“绝”。
工,是答基础题。
如这题,匠人所用工具何类何名,悉数答下。
首先要分类,再细答名称,如刨子、锤子……
还有问木料的种类,具体哪种木器,适合用哪一类木料。
木料可以分为软杂类、硬杂类,常见的软杂类有红松、白松、杨木,这类木材木质疏松纹理顺直、不易膨缩变形较小,而常见的硬杂类有榆木、水曲柳、桦木……
这是一分的题,对于郑曲尺而言,简单是简单,但繁琐费时,难怪许多人看过之后,都不在这一类停留,大多数都选择了“巧”类。
巧,答的是辨别对错,还有陈述理由。
这是二分题。
如一题,它问,木材要分清纵横截面,谓横截心、边和中材,纵截中材和梢根……
对与否,若对,何答,若错,何答。
这是一句口诀。
树皮年轮形成层,髓心髓线规律清。
树木采伐冬春好,树皮不宜早剥掉。
末伏剥皮锯板料,自然干燥存放好。
这都需得对材料方面特别熟悉,对于树木品类特别了解的人,才能够辨清对错,要不然,一字错,便全题错。
第三类目,技。
这是三分题,难度就要更高一些了,上面问的问题,全都是关于专业类。
比方说,穿梢为何解?
楔形嵌套的难度要点?
字数少,看似问题简单,但若不懂其含义,这一题就等同直接瞎了。
第三类,绝。
这是四分题。
也是四类中最难的题目。
全是一些过往工匠遇上的疑难杂症的问题,在线要求解答。
这上面阐述的内容不仅长,还字句晦涩,全是专业术语,若非经验老深、精通技艺的木匠,别说解题了,看都不一定能够看得懂。
在场有九人,大多数人都集中在二、三类的“巧”与“技”,一类与四类则被嫌弃浪费时间或艰辛难答。
第一类答题时间太长,四类审题解疑时间太长,倒不如直接挑二、三类来答。
他们基本上都是这样想的。
唯有一人,在过一遍题目之后,直接掠过了一、二、三类的“工”、“巧”、“技”,就稳稳当当在站在了第四类“绝”的面前。
郑曲尺仰头盯着石墙上刻着的题目。
要如何,才能让她成为全场焦点呢?
如果要让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一人身上,寻常的答题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
她以往也没想过有一天自己需要这么张扬来吸引别人的目光……她心中叹息一声。
但还是得干,无论如何,宇文晟护过她、救过她,是她欠了他,便该还之以同等的敬谢。
他若立于险境地,她拼尽全力,也得编织出一道防围墙,为他庇护遮挡。
第187章 论绝(一)
“你们看,她在那干嘛?”
“绝”类石墙,此刻人烟绝迹,不少人仅瞥过一眼,就麻溜地转到“工”、“巧”、“技”类去了。
可他们都走了,却见那个叫“阿青”的木匠独自一人,静静地站在“绝”类石墙前。
她这独树一帜的行动,并没有叫他们觉得她有多厉害,反倒觉得她这是水仙不开花——装蒜。
“难不成她这是工、巧、技类的题目都看不明白,所以才自暴自弃……可她偏站在绝类题目前,这是要做什么?”
“谁知道她怎么想的,总不能是认为这样能够哗众取宠吧,我听说,她都没评考上匠师,还只是一个工匠一级的木匠。”
“当真?不能吧,我可听说了,她那盘龙马车一经展出,空前绝后,当时咱们入围展品的票数之总和,都远远不及她一人。”
“呵。”俞满七听到了他们的小声议论,冷笑一声:“谁能证明那个盘龙马车便是她一人所为?盗?窃?沽名钓誉之辈,在邺国工匠那可是不胜枚举,不然你们以为,凭她一个连匠师都不是的人,能够打造这样一辆盘龙马车?”
越说,他越不忿气:“她与邺国匠师一同制造,方现这么一辆盘龙马车,可我等全都是个人参赛,他们邺国胜之不武,有何可比的?那就那些鱼目混珠的商贾,觉得惊为天人罢了。”
他这番极尽贬低不满的话,若是事实便罢,可若是造谣,便其心可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