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直播:暴打东北虎,这叫小萝莉?(273)

作者: 九尾竹叶青 阅读记录

“调频十一,测试。”

“喂喂喂?”

“喂喂喂?”

两人一人测试了一句,确定对讲的接收都没问题后,温晚晚这才迈动着脚步朝着山洞外走去。

看着眼前的林子,温晚晚赶路的同时也和直播间的观众聊了起来。

“在这种老林子里,最危险的不是食肉动物,反而是方向。”

“大家所熟知的太阳定位,和北极星定位在林子里很难应用。”

说话间温晚晚还将摄像头朝着上空举了起来。

别说是确定太阳的位置了,哪怕是阳光都很难穿透树叶照射到地面。

“我看到还有很多人在说年轮定位法,这个也有些不准确,年轮的生长方向其实并非是固定的,是有时候因为气温和环境的变化也会让年轮朝着反方向生长。”

“很多人不管是旅游还是因为意外流落在野外,其实是很难辨别方向的问题。”

“在这种老林子里如果找不到方向,那几乎等于慢性死亡。”

说到这里,温晚晚加快了些许速度赶到了寻找食草的目的地。

这是一条小河,水深在半米左右,不算是宽阔,水流也不算是很急。

“如果大家真有因为意外流落在这种老林子里,告诉大家一个最简单的办法。”

“水流。”

“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林子里的地势虽然看似平坦,但实际上的确存在着坡度。”

“小溪会汇聚到小河中,小河又会汇聚到大河中,只要跟随着水流肯定是能从林子里走出去。”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有水就意味着有了生存的资本,动物是离不开水源的。”

“人只是喝水可以在这种林子里坚持三天,若是运气好能捕捉到鱼虾什么的,坚持个十天半个月的跟本不成问题。”

如果说是动物的科普直播间的观众还会有耐心听一听,但求生类的基本上没有几个人能听得下去。

对于被窝以外都是远方的年轻人,他们百分之九十九的概率这辈子和老林子是没什么缘分。

而且温晚晚也的确有些高估他们的身体素质了。

当代老大爷能在单杠上翻一百个跟头,当代年轻人蹲久了站起来都能晕过去。

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身体还是有点数的,别说去老林子旅游了。

就是爬一段长城都得用掉闺蜜十年单身换来的意志力才能坚持下去。

说话的这一会功夫,温晚晚也找到了以今天中午的午餐。

第248章 宅虎

这里的小河里面淤泥很深,至少也有二十多厘米。

而大量的淤泥中,温晚晚看见了不少透气口,根据大小和地理位置,几乎一瞬间就得到了这是泥鳅的答案。

温晚晚将摄像头挂在了一旁的树上,随后缓缓走进了淤泥中。

确定了直播间能看到自己的身影后,温晚晚也开口解释了起来。

“泥鳅在我国分布广泛,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美食。”

“今天和大家说说捕捉泥鳅的几种方式。”

“第一种叫做笼捕,除了泥鳅冬眠的时期外,几乎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捕捉。”

“一般选用须笼或黄鳝笼捕,水温在十八到三十度之间的时候,在笼中放上可口香味的饵料团,如炒米粉糠、麦麸等,通常来说一小时左右就能收笼。”

“也可以选择将笼子放在水流比较湍急的位置,不过只适合泥鳅资源丰富的地方。”

“第二种方法叫做拉网,这种方法通常都是在一些池塘的位置使用,通过一些香味浓厚的饵料让泥鳅聚集,一网下去,收获绝对不少。”

“不过这种方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除了泥鳅数量极多的地区外,大多数都会捞上来其他的杂鱼。”

“第三种方法叫做鳅袋捕捉,通常是用于稻田内,选择晴天白天,先将稻田鱼溜、水沟中的水放净,等傍晚时再将水缓缓注回鱼溜、水沟,同时将捕鳅袋放入鱼溜中。”

“在袋内放些树叶、水草等,并放入饵料,泥鳅到袋内觅食,即可捕捉。”

“基本上一晚上的时间过去,一个捕鳅袋能收货十几条大泥鳅。”

停顿了片刻之后,温晚晚也压低了自己的身子,方便观察脚下的淤泥。

“最后一种方法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这种,叫做干塘,也被称之为徒手捕捉。”

“泥鳅这种生物钻入淤泥中的洞呈现着圆形或椭圆形,还会留有一个小呼吸口。”

“一般成鳅洞径在一到两厘米,在大片的淤泥中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想要捕捉到淤泥中的泥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快准狠。”

“泥鳅在淤泥中不会藏的很深,大概是自己体型大小乘二的距离。”

“确定好了大致的位置,剩下的就变得简单了很多。”

说话间,温晚晚拿着小铲子对准眼前的这个小洞泥狠狠地一挖。

大片的淤泥带着一条肥硕的泥鳅就飞了起来。

温晚晚手疾眼快直接将这条大泥鳅丢进了袋子里。

“这种方法需要经验,如果有想要尝试的观众,前期大概率是失败较多。”

“不过等到熟练了之后,这也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办法。”

温晚晚虽然不经常去挖泥鳅,但本身不管是力量还是视力都远超普通人。

对付这些藏在淤泥中的泥鳅,完全不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最多也就是错误的判断了泥鳅的大小,一铲子下去一条变两个半条而已。

前后耗费了二十多分钟,看着已经足够一盘菜的泥鳅温晚晚走到了岸边稍微清洗了一下自己和泥鳅。

上一篇: 掌上青梅软 下一篇: 夫君他天下第一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