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之现世安稳(120)
萧清韫嘴角抽抽,说得好像他现在认识你似的。原来一孕傻三年的不只孕妇妈妈,还有孩子爸爸。
不过萧清韫还是很为张小英高兴的,这下子张小英心里应该没压力了吧。虽然不想承认,但这个时候的女人,生个儿子给她们的安全感远比丈夫更强。
九月初,是燕京各大高校开学的日子,也是新生报到的日子。萧清韫的室友邓芳芳和雍静参加了迎新工作,也都提前回来了。
唐欣比萧清韫早生产两个多月,上学期连期末考试都没参加,现在要补考,不过这次开学倒是不需要请假了。
三人也都结伴来看望了萧清韫,而且表示会每周末送一次笔记过来。萧清韫十分感激,不然她还真担心一个月后跟不上呢。
等三人走后,萧清韫捏捏穆慢慢的小爪子,“都是你这个小东西。”滑滑嫩嫩的,萧清韫忍不住用嘴唇轻轻咬了一口,恩,奶香奶香的,再咬一口......
“哇......”
“......”明明就没使劲......
别人怎么逗都没事,自己一弄就哇哇大哭,还能不能好了?
萧清韫报喜的信开始陆陆续续收到回信了。
朋友们都很为她高兴,也都或多或少寄来了一些营养品或是小孩子的衣物。
老家的来信是穆卫民写的,里面说穆达山知道自己有个小孙子了,高兴地拉着几个老朋友大喝了一场。然后天天看着家里的鸡琢磨,要不是萧清韫现在只能吃新鲜的,他真恨不得把家里的鸡全杀了寄过来。
除此之外,信里也说了其他的一些事情,比如杨美丽跟张涛这次依然没考上,杨美丽已经老老实实到公社教书去了。而张涛也不打算再考,准备冬季就入伍当兵。
最令萧清韫意外的是,穆卫民和赵小雨竟然给慢慢寄来一只精致的小银锁和一副小银镯,说这是他们当二爸二妈的一点心意。
萧清韫挑眉,看来这大半年穆卫民又挣了不少啊。投桃报李,萧清韫觉最多再过半年,她就可以去信让穆卫民光明正大的摆摊做生意了。
1978年12月的三中全会上就会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这个世界跟前世高度相似,没有意外的话,也会是萧斌所任职的江淮省最开始实行大包干,从而拉开国家对内改革的大幕。
按照历史轨迹,今年11月江淮省就会实行改革。现在已经9月了,不知道萧斌的工作进行地怎么样?
其实前世时,当时的安徽省革委会主任从1月便开始支持、推广“包干到户”的做法,但直到11月才真正开始实行。
而这个世界,萧斌4月底才到江淮省任职,想要推动全省农业管理体制变革,遇到的阻碍可想而知。
萧清韫有些担心,正想着是不是要写一封信旁敲侧击问一下,萧斌的信也到了。一起到的还有两大包给萧清韫补身体的营养品和给小慢慢的婴幼儿用品。
萧清韫很是无奈,在此之前萧斌已经寄来很多了,她写信还专门让萧斌不要寄这些东西了,但显然萧斌并没听进去。现在又寄来这么多,她和小家伙根本用不完。
不过萧清韫最在意的还是萧斌的信。这次萧斌的信里,终于提到他马上将在江淮省农村试点推行“包产到户”。说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改革措施,即使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但大势所趋,肯定能成功。所以她若是听到什么消息,不要为他担心。
萧清韫心中既感动又复杂,都这个时候了,萧斌竟然还考虑她的感受。
萧清韫知道历史的轨迹,当然不会担心萧斌不成功。为了让萧斌没有顾忌,萧清韫在回信里,首先表示了对这个举措的肯定。她并没有大段大段的理论分析,只举了一些穆家坪偷懒的人的例子。然后说如果包产到户,这些人有了动力,就不会再得过且过,浑水摸鱼了。
然后就是对萧斌本人的支持。萧清韫表示,她支持他的工作,不会在意别人的言论,因为她相信他一定会成功的。
最后便是让萧斌不要担心她和孩子,她会好好照顾自己和孩子的。只希望小慢慢能早点见到外公。
将回信寄出去,萧清韫的心放下一半。而另一半提着的,则是因为穆卫军。目前为止,萧清韫还没收到穆卫军的回信。
萧清韫看着一旁呼呼大睡的小慢慢,拿起他胖嘟嘟的小脚丫亲了一口,叹气道:“小东西,一天到晚就知道睡,你说你爸爸什么时候才能有消息呢?就算不能来看我们,寄一封信来也是好的啊。”
而被萧清韫惦记的穆卫军,此时在休息的空档也正惦记着萧清韫和孩子。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部队从严训练的传统。利用“三伏”酷热的特点,部队经过两月左右的艰苦训练,从“吃、住、走、打”四个方面,摸索出一整套在炎热条件下提高部队生存能力、耐热能力、适应能力、战斗能力的经验。同时,对存在的问题也及时提出解决办法,为在湿热条件下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贡献。
十三军素有山中猛虎之称,近两年没有经历大的战役,上面怕再不训练训练,猛虎就变成病猫了。而地处西南地区的十三军,不利用利用高温湿热的“三伏”,简直说不过去。
于是,领导一声令下,十三军全军几个师被分到不同的省份丛林进行大拉练。穆卫军所在的37师就被拉到了滇南省,而109团直接被师长和政委踹到了气温条件最湿热,蛇虫鼠蚁最多,条件最艰苦的山林。
从这一天起,上到团长李明忠、政委顾云峰、副团长穆卫军,下到每一个士兵,都迎来了他们水深火热的日子。
拉练,主要围绕“吃、住、走、打”四个字进行,重点检验部队在夏季高温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耐热能力、适应能力、作战能力。
按常规要求,步兵执行战备任务时,单兵自带的食品是“三生一熟”:“三生”即三天的生食,以大米为主;“一熟”即一天的熟食,以馒头为主。拉练的第一天,每人携带的“一熟”是两斤馒头、两斤水。
夏季高温,馒头也只能当天吃完,不能存,不然就馊了。而水,显然也是不够的,三十□□甚至四十度的高温下,不动都是一身汗,更别说每天还要负重行军几十里。还好南方山里多溪流,山泉清澈,直接饮用也是可以的。
同样的,这样的高温湿热丛林中,在野外露营,保暖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避免被丛林里的蛇虫鼠蚁咬伤。除了有限的药粉,最重要的是学会辨识利用山林里一些能驱毒驱虫的草艾。
俗话说兵贵神速。走,是步兵的基本功。走,既要走得动,又要走得快,更要走得通。要在没有路的山林野地达到“动、快、通”的要求,训练难度可想而知。
步兵行军,全靠两条腿,这既是对体力、耐力的考验,更是对脚力的考验。夏季拉练,不但负荷重,路难行,汗水更是水泼似的往下流。高温一蒸发,整个人都头昏眼花,极易中暑和虚脱。
穆卫军也很久没经历过这样的训练了,就连脚板都磨出了血泡,走起来更是钻心的疼。他知道很多战士们也一样,不过没有一个人叫过苦,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共同信念:平时多吃苦,战时少流血。打仗时要是退缩了,被收容了,那才是奇耻大辱。
而且,现在已经好多了。因为苏家药丸已经正式投入生产,每个战士都能分到一瓶。虽然不能让伤口立刻恢复,但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下,却能让伤口不继续恶化,甚至在慢慢恢复。这对战士们来说,简直就是“神药”。
拉练的最后一项,也是最终目的,就是“打”了。
“宁可千日不打,不可一日不备。”打,是部队训练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军人的天职。部队战斗力的高低,既有人的主观因素,也有武器装备优劣的客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