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穿越之汉武娇主(362)
刘彻面色透着阴沉。
李令月道:“母后试图阻止皇兄逼迫我以子孙后代起誓,但皇兄认为他的行为没有错,不仅不听母后的话,还言语驳斥母后。”
“放肆!”
早从别处知道此事的刘彻听完女儿的诉说,冷笑道:“身为儿子驳斥母亲固然不对,但皇后也并非无错,若不是皇后没教好太子,太子又怎么会做出如此不孝之事?”
“父皇,母后对我们几个姊妹向来教导有方。”
李令月为卫子夫说好话,“请父皇不要苛责母后。”
“只看你们几个,她是个称职的皇后,可太子也是她的孩子,为什么她无法教好太子?”
“因为……”
李令月想了一下,替卫子夫辩解道:“父皇,皇兄七岁便被立为储君,平日里除了母后还有诸位大儒负责教导,皇兄如今行为失措,女儿认为此事不可归罪于母后。”
“你认为太子德行有失是教导太子的儒生们的错?”
刘彻眯眼看李令月。
李令月直言道:“儒生们精通经典不假,但除此以外他们也是渴望得到权势的庸俗人,难免希望皇兄能全身心信任他们,将来重用他们和他们的门人弟子。”
“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在朕和太子之间制造沟壑,让太子偏向他们反对朕?这确实是儒生们会做的事情!”
刘彻对儒学本就是利用大于认同,何况儒生这些年时常公开反对刘彻的政治、经济、军事举措,他因此更加厌恶儒生,既要利用儒学教化百姓,又担心儒学如此不受控制的扩张会侵蚀、伤害皇权。
所以,女儿刘姣提出以科举选拔人才补充察举制的不足后,刘彻立刻接受,除了国家疆域扩大导致人才严重缺乏,也因为新的人才选拔机制让皇帝可以通过调整考卷考题遏制儒学的势力。
如今,刘姣将太子犯错的原因归结为是儒生们为了自身利益做出恶意引导,正合刘彻心思,冷声道:“不论太子是否更改,据儿身边的人都必须彻底更换!除了为他生育孩子的几个女人,其他人全部换掉!尤其是卷入巫蛊的儒生们!”
“父皇英明。”
李令月达成目的,低眉顺眼地夸赞。
此时,《关雎》演奏完毕。
刘彻命李延年等人退下,让刘姣继续给自己读郡、国送来的优秀答卷,直到子夜时分才难掩困倦地说道:“今日就到这里。”
“喏。”
李令月起身,准备离开。
刘彻冷不防道:“明日继续。”
“父皇,您这是——”
“朕的身体越来越不行,需要朕信得过的人为朕读地方送来的奏章、代写回复和评价,”刘彻道,“这本是太子为朕做的事情,可惜你皇兄一次又一次地让朕失望。如今还留在朕身边的儿女中,已经只有你值得朕完全信任了。”
“父皇,女儿才疏学浅,恐怕担不起这份厚爱。”
李令月不敢立刻接受刘彻的馈赠。
刘彻笑道:“不过是让你为朕读奏章、替朕记录几句批复,又不是让你单独处理国事政务甚至监国,怕什么!”
“但是外臣们——”
“他们不重要。”
刘彻不屑。
经过这些年的处理,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的外朝早已成为摆设,甚至不能随时随地见到皇帝,国家大事几乎全部由侍中组成的内朝决定。这种情况下,皇帝想让谁协助处理政务就能让谁协助,外朝即便对此深感不满也不能妄加评论?
“不要再推脱了,以后读奏章写评语的事情由你全权负责。”
“喏。”
答应完毕,李令月退出大殿。
混着桂花香气的夜风掠过脸庞,李令月只觉精神抖擞,胜过以往任何时刻。
[因为终于能如愿接触最高权力?]
系统冷不防发言。
李令月自然不会回答,只是眼前掠过前世的记忆,一切关于母皇的记忆。
记忆中,因为权力的滋养,年过八旬的母皇即便每日忙碌国事依旧精力充沛,举止干练,仿佛五十余岁。直到神龙政变,母皇被迫放弃皇帝身份作为太后接受奉养,她的衣食用度虽然与往日并无不同,却短短数日便疲态尽显,精神萎靡,神情憔悴。
[如果你和她一样费尽心机好不容易得到权力又被迫失去权力,并且没有机会卷土重来,你也会因为绝望变成她那般模样。]
系统感受到李令月的思绪,严肃提醒道:[权力是一条不归路,一旦踏上就不能回头,回头只有死。尤其是你这种情况。]
“我知道。”
李令月轻声说着,接过宫人手中的外袍,返回在未央宫的住处,发现霍去病也还没睡。
“霍哥哥这么晚不睡,是为了等我?”
李令月戏谑问道。
“对,我在等你回来。”
霍去病笑着起身,将写到半截的文字递给李令月。
“这是——”
“等你的时候顺便写的一些东西。”
李令月于是专心阅读霍去病深夜写就的关于大汉军队改制的文章。
文章虽然没有写完,但文章的核心主旨非常清晰:过往的戍守兵役制度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大汉,必须改革,同时,不同类型的军队之间的协同作战、管理模式、军士质量、识字教育等也要进行配套更改。
“霍哥哥这是要把大汉的军队制度推翻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