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穿越之汉武娇主(411)
汉律规定,只有嫡长子可以承袭爵位,非嫡长子得到皇帝的额外加恩后才可能袭爵。
石庆清楚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若长子石德有不测,他死以后他的爵位与封邑必定被收回,无额外加恩承袭可能。
石德知道父亲担忧自己,但他身为皇长子的心腹,早已没有回头的可能,闻言,向石庆下跪,口中道:“儿子不孝,无法奉养父亲、母亲,承袭家族。”
“你……”
石庆眼中有眼泪涌出:“此事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殿下心意已决。”
“那……”
石庆抽搐嘴角,最终接受石德的跪拜,苦笑道:“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终究是一场梦。”
“父亲——”
石德触动,泣不成声。
石庆见石德如此,宽慰道:“你做事谨慎,轻易不会惹下杀生大祸,但南国地处蛮夷,到处都是不通汉语、没有教化的土著……你到南国以后,不论日夜,出行都需有大量健壮奴仆陪同,以防蛮夷发狂。”
“儿子谨记父亲教诲。”
“还有,到了南国以后做出政绩无论大小务必及时书信告知,我好用这些政绩将你从南国调离。”
“儿子让父亲担心了。”
石德为自己的不孝感到惭愧。
石庆却道:“一切都是我的错,我原本以为皇长子必定会登基成为新君,被陛下任命为太子太傅后立刻把你提拔为太子少傅,盼望家族从此世代沐浴皇恩,繁荣欣盛。谁承想,陛下的心思飘忽不定,我们的期盼全部落了空!”
“父亲为家族呕心沥血,是儿子无能,让父亲失望。”
石德反复自责。
石家的其他人跟着哭成一团。
看到此情此景,石庆不由一声叹息:“唉……”
此刻,他羡慕公孙贺父子的柔软身段和敏锐直觉,但要性格内敛谨慎的自己效仿公孙贺做谄媚阿谀之事,石庆却也是万万不能。
思来想去,石庆对儿女们道:“不要再哭了!陛下如今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不拘男女。我们家即便因此事没落,无法承袭爵位,子孙后代只要依旧勤奋读书钻研治国之道,将来必定凭借科举再次崛起。”
“父亲所言极是。”
受到鼓舞的石德檫去眼泪,对弟弟妹妹们说道:“我此次去南国并非一去不返,即便我一去不返,只要你们和你们的后代都勤奋读书积极参加科举,家族很快就会再次崛起,因我的一去不返而无法承袭的爵位也会再次降临石家。”
第138章 皇帝的盘算
大汉帝国境内所有的豪门世家、官宦大户都不反对皇帝新推出的科举制度。
毕竟, 朝堂局势瞬息万变,连开国功臣的家族也不能保证家族能世世代代深受皇恩, 永远身居庙堂高位。
何况,大汉律例规定,只有嫡长子可以承袭爵位,其他孩子只能在父亲死后分到部分财产。如此三代以后,家族旁支庶出子弟就与寻常富裕人家无异。
如今,陛下推出科举制度与察举制并行,虽然科举考试的题目难度极大,但对于无法通过袭爵或察举制得到朝廷委派官职的没落世家子弟而言,却是一条全新的出人头地的途径——只要通过县试就能得到吏的职务, 通过郡国考试可能成为官, 通过殿试者直接成为皇帝的近臣,前途无可限量!
因此, 石庆为儿子石德此去南国生死未卜而感到悲伤痛苦的同时,更加紧了对石家其他儿女的功课督促。
“我的丞相之位只是一时的荣耀,我们的家族能否长盛不衰,关键看你们!”
“谨遵父亲教诲。”
……
同一时间, 因为淳于陵和公孙如君的事情,长安城内,女子学堂的门口排起了报名长龙,不仅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与女子学堂相隔不远的太学大门也被堵住,太学生们出入都只能走侧门。
如今,不但名门世家想把女儿送进女子学堂接受教育, 被皇命强行迁到长安附近居住的富豪人家也绞尽脑汁要让女儿进入女子学堂,甚至——家无余财的人都在寻求让女儿进女子学堂的门路。
看到此情此景, 女子学堂的师长们无不感慨万千,为自己来女子学堂做师长的决定感慨,更为公主殿下的梦想终于跨出关键的第一步感慨。
女学生们更是无比骄傲。
她们知道,她们中将会有人和淳于陵、公孙如君一样被后世单独记住名字,而不是只作为一个面容模糊的贤妻良母出现在她们的丈夫和儿子们的故事里。
全新的时代正在来临,而她们成了这个新时代的第一批参与者与见证者。
……
得知女子学堂大门前出现报名长龙,穷困人家也寻求让女儿进学堂读书的资格,李令月心中既有骄傲又有压力。
精心耕耘的田地终于获得第一轮丰收,但后面的路依旧艰难。
于是,她继续用封邑收入建设位于长安和自己的封地的三处女子学堂,同时建议刘彻在各郡增设女子学堂,让郡内富裕人家有机会将女儿送女子学堂读书。
“这个想法很好,值得考虑。”
刘彻从不小觑女性的才干,淳于陵和公孙如君在大殿内的表现也让他确信女子得到与男子同等的教育,可以和男子一样担任朝廷官职。
“此次科举录用的女吏,朕暂时打算让她们在郡县乡间负责教化、调解、织造、奉养耄耋之类的工作,”刘彻道,“这些事涉及千头万绪,男子性格急躁,很难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