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穿越之汉武娇主(437)
“臣明白。”
另一边——
刘据出了大殿,却没有意识到言论得罪了父皇,对李令月抱怨道:“四皇妹平日对进儿并无过多关注,怎么今日突然想看他?”
“因为父皇已经不开心。”
李令月直言相告:“皇兄,宗室女和亲乌孙之事,父皇已作出决定,没人能改变。若皇兄执意劝说,恐怕触怒父皇。”
“为什么?派宗室女和亲乌孙对大汉有百利无一害啊!”
刘据无法理解刘彻的想法,嘟囔道:“之前左谷蠡王在长安请求重启汉匈和亲,承诺汉家和亲公主生下的孩子将来可能成为匈奴大单于。你们反对此事,我能理解,毕竟匈奴几乎每一代单于传承都伴随着杀戮和争斗,左谷蠡王此人又是出了名的狡诈,他承诺的事情一个字都不能信。但是——”
“但是什么?”
“乌孙国如今几乎完全臣服大汉,若是我们将宗室女封为和亲公主嫁去乌孙,和亲公主所生之子必然能够继承乌孙国王位,这件事没有任何意外,为什么父皇依然不能接受?”
“因为……”
李令月想了一下,娓娓道:“乌孙国愿意奉大汉和亲公主所生之子为乌孙国王,因为大汉已经强大到随时可以将乌孙国完全纳入疆域,他们不得不顺从大汉、恭维大汉、侍奉大汉。这种局面下,父皇赐给他们的和亲女是公主还是翁主或是宫女,又有什么区别?”
“这……”
“何况,谁能保证宗室女去了乌孙后一定能平安生下儿子?”
李令月看着刘据的眼睛:“皇兄是男子,不知道对女人生育孩子的辛苦与危险,但我是女人,我生过孩子,我知道女人生孩子有多痛又有多难,以及——生孩子时意外死掉这种事情有多轻易!”
“四皇妹你的意思是——”
“不要低估任何一个国家,哪怕它弱小不起眼,”李令月道,“当年,南越国主动成为大汉藩属,南越王赵婴齐立汉女樛氏为王后,生下两个儿子,国内掌权的吕氏一族尚且敢在赵婴齐死后推出橙氏女所生之子,与樛氏所生二子争权,大汉几番波折才将南越收为九郡。何况乌孙国远在西域,乌孙使者今日的承诺,他日未必能够兑现,和亲公主和她生下的孩子也未必活到成年。”
“原来如此,但既然担心乌孙的承诺不能兑现,为何父皇又表示可以选宫女送去乌孙?”
“因为父皇对乌孙使者的许诺并非完全不感兴趣,”李令月道,“之前左谷蠡王在长安,父皇也曾表示可以选美貌宫女嫁去匈奴王庭,可惜左谷蠡王坚持必须是宗室女。”
“……”
刘据越听越迷糊,只觉得父皇做事复杂,甚至有些神叨叨。
李令月见状,也懒得继续对刘据分析利弊,敷衍道:“父皇做事自有父皇的道理,我们作为儿女,只需跟随听从。”
“你事事听从父皇,难怪父皇喜欢你。”
刘据这话说得有些酸溜溜。
他觉得父皇不喜欢他是因为他不能像能干的四皇妹那样对父皇处处唯命是从,加上广陵王在封地王宫行巫蛊术。
李令月看出刘据对自己有不满,却也不说穿,笑道:“皇兄不妨和我一样处处听从父皇教诲,为父皇——”
“我更想做自己的功业。”
刘据拒绝李令月的好心劝诫。
“皇妹愿拭目以待。”
……
……
与刘据分开后,李令月回到刘彻身边。
刘彻问道:“向他解释清楚了?”
“解释了一番,但是——”
“但是他不认同?”
“是。”
李令月低下头。
“他是不是还觉得朕做事专断独行,无视他人建议?”
“父皇,女儿觉得……”
“不用为他说话,他是什么性格,朕比你更清楚。”
刘彻叹了口气,反问女儿:“你是否也觉得你皇兄应该尽快去封地?”
“父皇的意思是——”
“他既然受封诸侯王,又已经成年,便不该滞留长安。”刘彻道,“念及南国地处偏远,潮热多蚊虫,他的姬妾中若有人不愿随他前往南国着,可与孩子一起留在长安,未有生育者另寻婚配。”
“女儿替皇兄谢父皇恩典。”
“你不用替他感谢,他知道以后未必会感谢朕。”
刘彻略带嘲讽地说道:“至于子夫,她愿意去南国就去南国做王太后,不想去南国可以留在长月宫,让不愿随据儿去南国的姬妾与孩子们一起侍奉陪伴。”
“父皇恩泽宽厚,女儿实在不知该如何……”
“他再怎么一次次让朕失望,终究是朕的长子,而他的孩子也都是朕的孙儿,朕不可能完全不爱惜他们。”
说到这里,刘彻眼中划过难得的疲倦。
众人见状急忙为陛下送上滋补汤药。
……
在中常侍的伺候下,刘彻喝下一碗补汤,精神有所好转,对围在身旁的众人道:“朕的身体硬朗着呢!你们不必担心!”
“陛下,您要为天下保重身体。”
内臣们齐声道。
刘彻摇摇头,对女儿道:“姣儿,把案上的奏章拿过来。”
“喏。”
……
……
即便被汉皇帝当场拒绝,乌孙使者依旧不死心。